吳 雋
(宜興 214221)
中國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發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用作人神心靈溝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尋常的宗教色彩。古人將玉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與人的道德品質相結合,并將其作為君子應有的品行而加以崇尚歌頌,豐富了東方人的精神和文化。不朽的“玉文化”在中華文明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國人的文化和藝術創造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藝術形式都以玉為原型,或從中汲取元素而進行創作,豐富了“玉文化”的表現空間。
紫砂壺的創作中,“玉文化”一直是一個頗受制壺人喜愛的題材,一則因玉本身便具有美的韻味,且和紫砂泥料一樣,是源于自然的純天然材料;二則由于“玉文化”豐富的人文寓意觸動人心,能夠賦予紫砂壺創作更好的素材和效果。自古以來,以玉入壺的紫砂作品不計其數,經久不衰,而紫砂壺的珠玉之質則又反襯出玉的神韻,妙趣橫生。“提璧壺”(見圖1)就是一把以“玉文化”為題材,提取玉璧元素為內涵的紫砂壺。“提璧壺”是一款十分經典的紫砂壺型,許多制壺人都對其進行過精彩的演繹,它將傳統光貨造型進行優化,使之具有玉璧的神韻,并與提梁形式結合,更顯藝術風格。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所創作的“提璧壺”更是將其表現到了至臻境界,其中,創作完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 “提璧茶具”更是在2011年秋拍中以1 782.5萬元的高價被成功競拍,可見世人對其的鐘愛程度。

圖1 提璧壺
這把 “提璧壺”以顧景舟大師的經典原型為基礎,注重細節、精益求精、渾然天成。壺身的基本形態為放大的玉璧,壺蓋更似一枚逼真的玉璧,壺鈕則為一縮小玉璧型,三者彼此呼應,寓重復于變化之中,妙趣橫生。在細節上,壺鈕形式飽滿,曲面微微凸起,壯麗曠達;壺蓋與壺口嚴合密閉,顯得端莊穩重;壺身向里微微收攏,自然雋永;壺底內收,使支點縮小,更顯豐富靈動;壺流從底部呈弧線順勢胥出,三彎修長;扁提梁從上腹部提出,凌空而起,和壺嘴保持了平衡度,虛實相間、曲直剛柔。整體造型古典雅致,以微曲線組成,輪廓分明、和諧勻稱,虛實節奏協調,充滿了力度感。
在古代,玉璧是重要的禮器,古語有言“蒼璧禮天”,因而玉璧自古便有祈福的含義。玉璧被古人視為祥瑞之物,經歷史演化,如今它擁有更多的含義,諸如平安、幸福、吉祥、團圓等,凝聚著人們最美好的祝福。將玉璧精髓與紫砂壺融合,無疑豐富了一把壺的內涵,使玉的氣息深入心靈。
這款“提璧壺”以其整體形似一枚古雅的玉璧而得名,在表達“玉文化”的主題上,其不僅僅停留在命名上,而是通過具體的形象和質感來予以充分詮釋。紫砂壺造型豐富多樣,光貨一直因其素面朝天的本質而更受文人雅士青睞,因此也成為流傳數量最多的造型類別。“提璧壺”便是一把典型的光貨,其整體獨以造型成器,通過各種長短不一、曲直各異的線條,勾勒出作品的獨特神韻,無論是壺體表面還是壺身內側均素面朝天、光潤無比,不添加任何裝飾,表現出最本質的紫砂壺風貌,同時,該壺胎體泥料呈紫褐色,質地細膩、手感平滑,工藝技法精妙絕倫,整體好的祝福也莫過于這“如意”二字。時至今日,“萬事如意”、“吉祥如意”這些朗朗上口的祝福吉祥話依然掛在人們的嘴邊,相互傳遞著對美好生活的祝福與期望。六朝時期,如意紋承載著“形”與“意”兩個方面的美學因素,從對六朝時期如意紋“意”的審美而言,“如意”二字中“意”為關鍵。中國人講的這個“意”指的是心愿、希望和夢想,人們對如意紋的裝飾使用實際上是對美好意愿的一種心理寄托。由于如意具有明顯的符號意義,使陶刻的如意紋在此款紫砂“祥和壺”的裝飾上具有了獨特的藝術審美意味以及祥和的文化。
紫砂壺原本是一種民間工藝品,也是喝茶的器皿。自明代開始,由于文人墨客的介入,給紫砂壺器注入了文化內涵,才使它有了更多美學分析的空間,并由此提升了自身的價值。紫砂壺的生命力在于在繼承中創新,我們每一位紫砂壺從藝人員都要重視文化素養的提高,把更多的功夫下在對文化修養、涵養的提升上,對大師、老師的精品力作進行研究,取其精華,進而煥發創新的活力,凝聚趕超的銳氣,雄心勃勃地在紫砂壺的創新發展之路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1]陳紅梅.從紫砂“祥和如意壺”探析紫砂圓壺的工藝美[J].江蘇陶瓷.2015(01):32.
[2]錢麗媛.從紫砂“荷花仙子壺”探析紫砂文化的藝術美[J].江蘇陶瓷.2015(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