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任智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一門集書畫、雕刻、金石等方面技藝為一體的藝術,制壺藝人必須具備高素質、高水準、縝密嚴謹的思維以及藝術創造力,這樣才能在紫砂壺的造型和裝飾上展現出高品位的姿態。同時,制壺藝人還要具備很強的觀察能力,善于抓住大自然中超凡脫俗的景和物,靈活地運用書畫、雕刻、金石等其它藝術門類的技藝來設計紫砂壺。在古今成名的經典作品中不乏精美器型,例如“蠶桑壺”、“德鐘壺”、“牡丹壺”、“桃花壺”、“南瓜壺”、“壽桃壺”等等,這些作品不僅包含了藝人們極具智慧的創意,也體現了藝人們的精神寄托和信仰,就像這款“山水禪韻壺”(見圖1),它巧妙運用了陶刻的裝飾技巧,使壺器具有獨特的工藝美。
紫砂“山水禪韻壺”通體呈橙黃色,器型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圓柱形壺鈕與壺身一致,壺蓋微微鼓起,雖然并不飽滿,但是弧形特別明顯;壺口子母線咬合緊致,不必擔心倒茶時茶水溢出;壺肩略微平整,壺頸緩和,所以整個壺體并不覺得矮壯,而是集穩重和精巧于一體;壺流清逸柔和、細膩生動,同時圈把寬大,更添了一番清瘦的骨感之美,使用起來也很方便。紫砂“山水禪韻壺”的整體造型簡潔質樸,觸摸舒服,手感極佳,加上壺腹陶刻的山水畫面,令人沉醉在其典雅的氣韻之中慢慢回味。
陶刻是在紫砂坯件上用鋼刀雕刻書畫,由于紫砂陶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故易于進行陶刻,無論真、草、隸、篆等字體,還是秦磚、漢瓦、鐘鼎、甲骨、竹簡、寫經各種書法源流,或花卉、蟲鳥、山水、人物等白描、工筆、寫意等繪畫技法,集諸多藝術于一體,經過一番努力的精刀功刻,一幅陶刻的自然風景躍然壺上,形成紫砂陶特有的陶刻裝飾工藝,具有獨特的藝術品味。

圖1 山水禪韻壺
金粉的裝飾手法自古有之,唐代的唐景審著有《題所書<黃庭經>后》:“金粉為書重莫過,《黃庭》舊許右軍多。”后蜀顧夐《玉樓春》寫道:“畫堂鸚鵡語雕籠,金粉小屏猶半掩。”清代龔自珍的詞《齊天樂》寫道:“天涯此樓休問,一番枯寂后,須畫金粉。”可見,金粉是一種為文人所珍視的裝飾,尤其到了清代,精美復雜的金粉裝飾豐富了宮廷器物的色彩。在紫砂陶刻“山水禪韻壺”的山水陶刻完成后,為了突顯其色彩,在陶刻的基礎上輕描淡繪了一層薄薄的金粉。使紫砂“山水禪韻壺”的山水陶刻多了一層金粉的裝飾,仿佛是大自然沐浴在朝霞中,帶給人欣喜與希望的力量。
紫砂“山水禪韻壺”陶刻了一幅大自然的風景,并配有精致的落款,使此壺文氣十足,符合中國傳統的自然審美情趣。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迤邐向前,執一韻默然相守,只見一河兩岸綠蔭環繞,風光迤邐的人文景觀豐富而多姿,讓人不禁贊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曼妙。自然風景的陶刻藝術使紫砂“山水禪韻壺”的色澤視覺質量提高,更加宜壺、宜人、宜情。自然真切、敦樸脫俗、飄逸不凡的紫砂“山水禪韻壺”使人返樸歸真和縱逸灑脫的審美情趣得到滿足。
紫砂“山水禪韻壺”清新典雅、素樸自然,賞其壺型,觀其壺韻,看其肌理色調,在毫厘間精致到位,點、線、面過渡自然、欲柔欲剛、素雅中庸,彰顯著一種溫潤如玉的君子風范,令玩家愛不釋手,是一款兼具實用和收藏的壺器。
[1]陳兆雄.從“曼生壺”到“景舟石瓢”——論紫砂陶刻的藝術特征及形成原因[J].裝飾.2010(09):137-138.
[2]錢群蘭.金色年華,豐收季節——論紫砂“金色年華壺”的蘊意[J].江蘇陶瓷.2014(0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