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長娣+姜成愛
【摘 要】實踐證明,只有針對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停留在現在發展區的教學,只能阻礙學生的發展?!白罱l展區”發生于學生身上,但取決于教師(和學習同伴)身上,所以教師指導水平的不同,直接影響到這個發展區域的大小。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課堂教學;實效性
7的乘法口訣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1~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乘法口訣分段教學中第二段的第一課。教學策略主要是發揮學生已有的1~6的乘法口訣的學習經驗,引導學生積極遷移,自主完成對7的乘法口訣的探究和編制。學生經歷“觀察、推理、嘗試、操作、交流、記憶和欣賞”等數學活動,獲得豐富的活動經驗,體驗數學創造的樂趣。因此,讓學生自主編制口訣并在理解口訣意義的基礎上記憶口訣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第一次教學片段
師:(出示7個三角形拼成的帆船圖)數一數,一只帆船是由幾個三角形拼成的?
生1:7個。
師:拼兩只這樣的帆船要用幾個三角形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是用7+7=14算的。
生3:我是用二七十四算的。
師:(電腦出示完整的表格)那么拼3只、4只、5只、6只、7只帆船又分別要多少個三角形,你會算嗎?把你算的結果填在課本第70頁的表格里。(生獨立填表,師巡視)
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提問:3只帆船用了幾個三角形?怎么算的?
生4:3只帆船用了21個三角形,14+7=21。
生5:4只帆船用了28個三角形。21+7=28。(指名學生依次往下說)
生6(插嘴):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
師(笑了笑):哦,你都會用乘法口訣算了。
師:觀察一下,從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7:我發現每一次都加7。
師引導:同意嗎?拼一只帆船用7個三角形,就是幾個7?(生:1個7)兩只帆船用14個三角形,是幾個7?
生齊:2個7。
師:21是幾個7相加?28呢?……(學生很順利地接下去):21是3個7相加,28是4個7相加……
師:如果我們今天要學習乘法口訣,猜猜看將要學習幾的乘法口訣?
生(毫不費力地):7的乘法口訣。
師:對。小朋友們能自己編出7的乘法口訣嗎?自己先想一想,再說給同桌聽一聽。如果有困難,可以看一看表格中的一列數。
指名說編了哪幾句口訣。(學生說,師板貼)
找規律記憶口訣,練習拓展。(略)
反思
如何編出7的乘法口訣,教師并沒有不顧學生的經驗基礎,一味地按部就班地逐句編制,既枯燥,又費時,而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根據已有的1~6的乘法口訣的學習經驗和幾個7迭加是多少的鮮明結果,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和編制7的乘法口訣。
然而,從課堂生成的情況來看,學生學習這一內容并不是一張白紙,整個學生群體中少數比較優秀的學生已經知道了7的乘法口訣,并且已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如生3:我是用二七十四算的;生6(插嘴):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但遺憾的是教師根本無視學生己有的知識基礎,對于生3的回答,教師未置可否,對生6的插嘴,更是沒有很好地利用,真是可惜!其實,何止是生3、生6,從學生自主填課本第62頁的表格這一環節中,我們就發現有不少學生并沒有用幾個7連加的方法,而是直接用了7的乘法口訣算出得數的。 感悟
1.課堂教學不能充當學生發展的尾巴
片段一中,教師先引導學生經歷幾個7迭加是多少的過程,接著讓學生一個一個地說“1個7是7,2個7相加是14,3個7相加是21……”,最后才讓學生試編7的乘法口訣,并提出“如果有困難,可以看一看表格中的一列數”這樣的要求以體現教師是照顧了學生的差異。
2.關注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水平
學生在學習某一項知識之前,頭腦里并非一片空白,他們通過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各種經歷,形成了對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養成了一套獨有的思維方式。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其教學結果必然是:學生學得被動,毫無激情,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把教師給的正確的認識跑掉了,教師采取的補救措施就是讓學生做反復機械的大量練習。這樣的教學就是灌輸。如果能把學生原來的想法顯現出來,與正確的認識“碰撞”,再放入學生的腦中,這樣的教學才是啟發。這種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
3.提供適當的支架,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
在“最近發展區”內,“跳”的高度和質量有賴于教師搭建的“腳手架”。所謂“腳手架”,就是教師所能提供給學生的、幫助學生從現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形式,如教師暗示、提示,相關任務的模擬、示范、分解,憑借這些輔助“設施”,幫助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新知的主動建構。如后一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猜測,“你覺得表格中的這列數和數字幾有關?”“先猜一猜7的乘法口訣可能有幾句?”給學生以提示,然后“放”手讓學生編寫口訣,并提出“自己先動腦筋想一想,說給同桌聽一聽,再將課本上的口訣填寫完整?!边@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合作交流,保證了學習活動是個體勞動與群體支持的有機結合。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相應能力得以發展。在我看來,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不一定需要借助教師的幫助,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有時同樣可以達到目的。在學生向較高水平發展時,教師決不可以包辦代替、我行我素,應該“靜下心來傾聽”,適時調整教學預案,使師生之間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達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麻彥坤.維果茨基對現代西方心理學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2]王文靜.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心理學探新,2000年02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