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紅華
【摘 要】 學習習慣是在學習過程中經過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下面就淺析我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幾種學習習慣的做法。
【關鍵詞】學習習慣;傾聽;審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應用數學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的好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愿望的話,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設想都會化成灰燼,變成木乃伊。”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操作習慣,善于引發學生對問題進行爭論,讓學生的思維擦出火花,更應在探究后要求學生將語言數學化——用數學的語言描述探究的過程和得出的結論。這樣,學生通過動手實驗,交流自己的所得和體會,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感受到了探究的樂趣, 學生對數學這一學科便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欲望也會愈來愈強烈。
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閱讀教材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維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沒有認真審題的好習慣,會在多方面體現到其弊端:如做練習時不會審題、讀題目時只讀一半,不會分析問題、不能理解概括題意,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決他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題目。如:我記得在一次測驗中,其中一題目為:請在下面的方格紙中畫一個比直角大的角,再標出它的各部分名稱。有的同學就畫了一個直角,原因在于沒把題目讀完。對于解決問題的題目,大多數同學只讀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數字或個別詞語做題,不作深入思考,而是憑著感覺做。如:在解決問題的題目中,看兩個數字相加超過一百肯定不對,一定用減法做了,因為1-3冊只學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又如:在遇到比多少的題目時,有的同學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而不去思考求的是大數,還是小數,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是多么的重要。
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好習慣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認真、反復地觀察和比較,獨立地思考、歸納、分析與整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作為保證。教師在預設教學方案的時候要有“彈性區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和空間。如我在教“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猜想圓錐的體積可能和什么圖形的體積有關系。這樣讓學生猜一猜,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接著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再根據實驗的結果概括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由于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一種解題的方法,在思維火花的互相碰撞中,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得到增強,合作能力也不斷得到提高。
四、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好習慣
數學來源于生活。本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并把數學應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實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和實踐數學的興趣。如:我在教學《觀察物體》中“鏡面對稱”的內容時,先讓同學都去照一下鏡子,然后在小組里交流:人在鏡子里的特點,鏡子內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沒有變化,學生通過活動和交流能總結出:照鏡子時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五、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學生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疑點或難點,而這些疑點和難點往往就是我們教學中的關鍵。及時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題,組織引導學生討論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對主動質疑問題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調動他們質疑問題的積極性。另外,教師應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養成經常設疑的習慣,如,對于同一問題,若改變結論,條件如何,或改變條件,結論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變中求活,在變中找方法,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及時給予合理分析與評價,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達到提高學生質疑水平的目的。
六、培養學生梳理知識、建模的好習慣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整理、內化的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繼發展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學會一些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為創新提供一定基礎。如:我在教完“5的口訣”時,給學生出了很有興趣的一道題,我問:你知道羅老師今年幾歲嗎?猜出來有獎品喲!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規律排列的糖果圖,橫排7顆, 有5排我接著說:“羅老師的年齡數隱藏在這幅糖果圖里,看誰能很快數出一共有多少顆糖果的辦法。”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我把7看成6,就有5個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說:我先看成5個5,再加2個5……就這樣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整理與內化。
雖然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扎根、結果。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作者單位:泰興市大慶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