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景玉+蔣長青
【摘 要】本文從有效教學的內涵、案例剖析、策略三個維度闡述了自己的主張。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數學課堂真實、有效呢?現在談談自己的一點理解。
一、對“有效”課堂的內涵的理解
我認為首先必須理解關鍵詞:“有效”的內涵,可以將有效課堂分為兩個框架。
我心目中真實的課堂應該有三個因素:一是有效益,即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這節課情感態度、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要達到什么程度;二是有效果,即學生在進課堂之前與課后的一個變化發展;三是有效率,即我們老師付出的投入與產出是否成正比,反之,沒有效率。
我心目中有效的理想課堂應該有八個方面:全效,發言要面向全體學生;廣效,要培養學生的寬廣的視野;遠效,要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深效,要深度解讀教材和學生;強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準效,要有對準學生心弦的音調;速效,要努力做到目標簡約、方法簡約、技術手段;奇效,在課堂上要具備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抓真實有效有五個抓手:知識訓練點,能力培訓點,習慣培養點,方法習得點,考試的觀注點
二、非“有效”案例的剖析
非“有效”的課堂一定是有缺失的課堂,理解“有效”還是從無效說起。
1.現實場景:美而不真。
【案例】9加幾(兩位教師分別執教)
情境:(共同場景)出示情境圖:6名學生跑步,7名學生跳遠,9名學生踢毽子,3名學生跳繩,8名同學服務,箱子里有9瓶飲料(一箱裝10瓶),箱子外有4瓶飲料。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并列式計算嗎?
鏡頭一:學生說問題并列式:9+3 6+7 9+7 9+4 3+6……學生只說算式沒說得數。
鏡頭二:學生說問題并列算式:9+6=l5 9+7=l6 9+4=13……教師充耳不聞,只板書算式不寫得數。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學生在根據問題說出算式的時候難道沒有一個能說出來嗎?是真的不會算嗎?當教師聽到學生說出得數時,為什么置若罔聞?當時我們感到很疑惑。
通過與授課教師交流,這位教師不好意思地說:“是我規定不準他們把得數說出來的,不然我的教學思路就亂了”。另一位老師說:“如果當時我就把得數寫下來,下面的課我就不好上了。”聽到這里,我們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這就是我們要的課常嗎?
當課堂中出現這樣那樣始料未及的尷尬時,就需要教師能直面尷尬,冷靜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點”資源,保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以使課堂在不斷的“生成”中綻放美麗。
2.現實場景:華而不實。
【案例】有余數的除法
情境:多媒體演示,在花果山上有一片果樹林,樹上結了很多又大又紅的桃子,讓人看了垂涎三尺。在一陣“嘖嘖” “哇塞”聲中,教師繪聲繪色地說:“同學們。你們想去花果山旅游嗎?”學生一起高聲應道“想!”于是老師話鋒一轉:“好,只要這節課專心聽講,積極發言,春游時就帶你們去玩!”然后,教師拿出7個鮮紅的桃子,平均分成3盤,每盤分得2個還剩1個,列式7÷3:2……1。整節課學生一直都在想象鮮美的桃子和艷麗的畫面。下課后,學生蜂擁而上七嘴八舌地問:“老師,什么時候帶我們去玩?”教師冷冷地說:“如果學校有安排。上級主管部門同意我就帶你們去。”學生眼中頓時露出不滿的神情。
學生的神情不得不讓我們反思:一些教師煞費苦心創設的情境純粹是扮美課堂的包裝,并沒有多少數學知識含量,也缺乏智力與數學素養的價值,致使學生記住了美好的情境,卻忽視了真正的數學。其實本案例就可以直接讓學生分桃子,在分桃子的過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可以分小棒或圓片。只要能讓學生發現有余數的問題,探究有余數除法的規律,弄清余數和除數的關系,就可達到情境創設的本質目標了。這樣很快切入主題,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下面的學習活動中。
3.現實場景:做而不透。
【案例】兩位數加一位數
描述: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方法后,教師出示題組練習。先出示4+8=( ),接著出示34+8=( ),讓學生觀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師小結:34+8=,可以利用4+8的計算結果,直接算30+12=42,接著出示54+8:可以怎樣算?84+8=( )可以怎樣算?同樣方法出示第二組練習:7+3=7+43=7+63=7+83= 最后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并出示第三組練習9+6= 9+46: 9+36: 9+76=
本案例教師采用的是傳統的小步子教學方法,這三組題可以直接出示放手讓學生做,并啟發觀察思考:怎樣想可以把這些題算得有對又快?學生做完之后,圍繞兩個問題讓他們匯報交流:①你們是橫著算,還是豎著算?為什么?②在計算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讓學生在交流中領悟,這道題是題組練習(豎著看),每一組都是一個加數相同且都是一位數,另一個加數的個位相同,都是先算出最上面的一道幾加幾得十幾或十,再算幾十加十幾或十,這樣計算比較方便。另外,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一個加數相同,另一個加數增加或減少多少,和也增加或減少多少,今后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規律,幫助進行計算。這樣才能允分發揮題組練習的優勢,為學生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讓他們經歷觀察、比較、發現的過程,培養其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從而逐步形成一定的計算策略。
三、“有效”策略
結合上述三個案例,說幾點建議:
1.要讀得懂學生。讀懂學生要做到:一是把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鮮活的數學,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逐步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二是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更加主動、生動地投人數學學習活動中,在操作和直觀教學的基礎上及時對概念、規律等本質屬性進行抽象概括;三是千方百計地讓學生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力求讓學生自已“跳起來摘果子”,以獲得思考成功的體驗。
2.要讀得懂教材。讀懂教材要做到:一是要研讀課標、通讀教材,以整體把握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編排脈絡;二是要鉆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三是要建立教學資源庫。 3.要讀得懂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鼓勵學生求異求新,讓學生在思辨中不斷發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努力做到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走,不斷培養其閱讀、思考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學中只有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熟練的運用課堂教學有效策略,才能讓課堂教學更加真實有效,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衡萍.淺議簡約的有效數學課堂[J].小學數學參考,2011(17)
(作者單位:湖北省公安縣麻豪口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