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波濤,劉秋鳳,宋永超
(1.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山東濟南250100;2.山東省陽光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濟南250100)
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高錳酸鹽指數研究
丁波濤1,劉秋鳳2,宋永超1
(1.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山東濟南250100;2.山東省陽光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濟南250100)
水質監測高錳酸鹽指數有三種方法:通量計算法、區域實測法、濃度遞增法。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法是實測水中高錳酸鹽指數的常見方法。本文通過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了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法測定水中高錳酸鹽指數的影響因素,總結了此方法測定高錳酸鹽指數的最優條件。
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法;高錳酸鹽指數;影響因素
水資源缺乏成為制約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水環境污染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影響,是世界最重大的環境問題之一,水污染問題也是當今全球面臨的最重要的生存威脅之一[1]。高錳酸鹽指數 (CODMn)是水質監測分析的一項指標,作為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指標,不適用于工業廢水。高錳酸鹽指數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中還原性物質污染程度,在歐美、日本等國的地表水水質監測項目中,是必測的水質指標。我國飲用水水源地監測項目中,高錳酸鹽指數是34項常規監測項目之一。水質分析高錳酸鹽指數現行國家標準測定采用方法是:在酸性條件下,用高錳酸鉀氧化,加入過量的草酸鈉還原,再以高錳酸鉀標準液回滴,這種方法簡稱為滴定法。但該方法時間長、溶液種類多、操作技術要求高、滴定人員體力消耗大,而且不規范的操作動作會引入新的誤差,造成數據不準確,多種試劑的投入使用,廢液會造成環境污染。此外,用該方法測定水質高錳酸鹽不能實現在線、遠程分析,而當前為應對重要斷面和污染源實時監測,有必要探索和應用有利于實現水質在線、遠程監控的改進方法。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利用水質中待測物質對波長為200~760nm范圍內的電磁波的吸收性質建立的一種定量分析方法。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操作簡單、準確度高、重現性好。該方法具有快速簡單、準確度和靈敏度高、試劑種類少等優點,易實現遠程、在線監控分析。該研究方法已用于長江水質高錳酸鹽指數的監測實踐,比對監測結果顯示,該方法準確方便,應用效果好。
1.1 儀器試劑
DR50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SZ-93型自動雙重純水蒸餾器;DK-98-1型六孔水浴鍋;0.11250mol/L高錳酸鉀標準貯備液;25%硫酸溶液;100mg/L葡萄糖貯備液。
1.2 實驗原理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是在酸性條件下,用過量的高錳酸鉀溶液氧化水體中的還原性物質,由于高錳酸鉀溶液特有的性質,在分光光度計波長為525nm處有最大吸收峰值,使用分光光度法測定剩余的高錳酸鉀含量,建立實驗室標準曲線,將測定數據帶入曲線,計算出待測水樣的高錳鹽酸指數。
1.3 實驗方法
移取對應高錳酸鹽值為1.00、2.00、3.00、4.00、5.00、6.00mg/L的葡萄糖標準溶液各20.0mL,分別置于6個50mL的帶塞比色管中,再分別加25%的硫酸5.00mL和高錳酸鉀標準使用液2.00mL,充分混合,立即將比色管置于沸騰的水浴鍋中,加熱消解0.5h,消解完成后,將比色管放入自來水水域環境下迅速冷卻至室溫,以去離子水為參比,用10mm比色皿,在波長為525nm處比色。
2.1 吸收光譜
取高錳酸鹽指數理論值為4.00mg/L的葡萄糖標準溶液20.0mL于50.0mL比色管中,加25%硫酸45.0mL和高錳酸鉀標準使用液2.0mL,加熱消解和自來水冷卻過程與實驗方法步驟相同。在型號為DR50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在480~600nm內進行掃描,掃描光譜圖見圖1。

由圖1可知,高錳酸鉀的最大吸收峰值出現在524~525nm,本實驗選定525nm為測定波長。
2.2 硫酸
反應溶液的pH值是實驗的關鍵條件,其不僅決定高錳酸鉀溶液的氧化能力,而且直接影響標準曲線的準確性。在酸性條件下,高錳酸鉀溶液中的錳被還原為二價錳,而二價錳在溶液中多以淺紅色水合離子的形態存在,在酸性介質中水和離子不穩定,容易發生歧化反應生成黑色沉淀絮狀物。而黑色沉淀干擾物二氧化錳對525nm波長的吸收強度增加,導致測量值增加。因此該實驗要在酸性介質中,該條件下二氧化錳發生氧化還原反應。

增加反應物硫酸的量可以加速推動該反應向生成二價錳的方向進行,促使二氧化錳逐漸轉化為可溶的、無色的二價錳。

圖2為硫酸的用量和模擬水中的高錳酸鹽指數線性關系圖,實驗分6組采用了0~6mg/L的高錳酸鹽指數作為反應底物,每組中又分為6小組,分別加入1、2、3、4、5、6mL的25%硫酸溶液,得出的結果繪制成圖2的曲線。由圖2可知,當硫酸的用量<5mL時線性關系相對差,≥5mL時,線性關系很好。這是由于硫酸用量增多時,反應溶液的酸度加大,高錳酸鉀表現出來的氧化性能變大,中間產物二氧化錳量趨于減少至足夠溶于反應液中,對吸光度的影響也降至最小,曲線呈現的線性關系良好,此時硫酸用量為5mL。繼續增大硫酸用量線性關系繼續保持很好,從試劑節省方面考慮,選擇5mL為最優硫酸用量。
2.3 反應溫度
控制水浴加熱的溫度來改變實驗的反應溫度。實驗結果發現,水浴溫度低于92℃時,反應溶液呈混濁態;升溫至92℃后反應液體變清,無懸濁物,在525nm處測吸光度時線性關系良好。所以,此實驗中得出的最佳反應溫度為至少92℃。
2.4 反應時間
設置水浴溫度為92℃,將6組反應溶液的加熱時間分別設置為15min、20min、25min、30min、35min,并于525nm處測其吸光度值。實驗表明:反應時間≥25min時,中間產物二氧化錳消失,對吸光度影響最小,吸光度亦達到最小值。故最佳反應時間為25min。
2.5 KMnO4的濃度和用量
查得滴定法測高錳酸鹽指數時,高錳酸鉀的最佳濃度為8×10-4mol/L。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法中高錳酸鉀的濃度為1×10-4mol/L[2]。兩反應體系中的高錳酸鹽濃度活度系數約等于1。據Nernst方程求出兩反應液其氧化電勢電位差是0.01,也就是說兩體系中的高錳酸鉀氧化效率基本相同。
2.6 加熱方式
本法采用變溫烘箱加熱,確定加熱溫度為100℃,確保其他反應條件不變,進行火焰加熱10min沸水浴0.5h和烘箱加熱0.5h的對比試驗[3]。對濃度為10mol/L的高錳酸鹽標準溶液測定,反應結果見表1。①火焰直接加熱,受熱不均勻,沸騰后溶液流失、比色管受熱容易破裂,反應測定的精密度差;②100℃沸水浴加熱,反應的測量精密度較高,但比色管外壁易結水垢,需經常清洗比色管外壁。③變溫烘箱加熱比色管實驗反應測定的精密度高,溫度可變易控制,操作簡易方便。綜上,烘箱加熱優于其他方法。

表1 不同加熱方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7 實際樣品監測
為檢驗本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取了二組地表水樣品和理論高錳酸鹽指數為2.5mg/L的模擬水樣1、理論高錳酸鹽指數為15mg/L的模擬水樣2同時使用滴定法及紫外-可見光法測吸光度值,測定結果見表2。

表2 分光光度法與滴定法對比結果
表2中數據證明了紫外-可見光法對實際測定工作的可靠性,其結果與滴定法數據相差甚微,可放心應用于高錳酸鹽指數測定工作中。
通過實驗研究,得出了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法測定高錳酸鹽指數的最佳條件為:波長525nm,25%H2SO4量5mL,溫度92℃,時間25min。加熱方式最好用烘箱,若條件不足水浴加熱亦可。
參考文獻:
[1]王玉功,高永宏,王建波,陳月源.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高錳酸鹽指數[J].巖礦測試,2010(5).
[2]蔣少階,石芙蓉,鄭懷禮.紫外可見光譜法測定高錳酸鹽指數的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9(8).
[3]宋曉菲,穆秀云.高錳酸鹽指數測定中有關問題的探討 [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06(9).
UV-Visible Light Spectrophotometric M ethod for the Determ ination of Permanganate Index of W ater
DING Bo-tao1,LIU Qiu-feng2,SONG Yong-chao1
(1.Shando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There are threeways tomonitor permanganate index in water,namely flux calculationmethod,measurementmethod,progressiv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method.Ultraviolet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is a commonmeasurementmethod to test permanganate index aswell.The simulationmethod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affecting UV-visible light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ermanganate index in water.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were summarized in the end.
UV-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permanganate index;influence factors
X83
A
1673-9655(2015)05-0104-03
2015-03-06
丁波濤(1981-),男,工程師,本科,山東省環境監測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