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艷
摘 要: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的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家庭暴力是影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消極因素,更是侵害家庭成員人身權利的違法行為。隨著《反家庭暴力法》的頒布,社區民警對家庭暴力問題必然予以關注,并將干預家庭暴力作為自身的工作內容之一。但我國社區民警在干預家庭暴力問題依然面臨著諸多困境。因此,結合中國社區警務實踐,汲取國內外社區警務干預家庭暴力的先進經驗,尋求切實可行的社區民警干預家庭暴力模式勢在必行。
關鍵詞:社區民警 家庭暴力 社區警務 問題探析
中圖分類號:D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1(b)-0196-02
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庭暴力法》)并于2016年3月1日起實施,標志著我國反家庭暴力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該法賦予了公安機關對家庭暴力案件處置、救助、教育、告誡、立案等職權。為進一步更好地落實中國法治精神,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在解決家庭暴力這一問題上,需要結合中國的司法實踐的特色,發揮公安機關在家暴問題上的主導作用。社區民警是警察干預家庭暴力的第一支力量[1],在干預家庭暴力問題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社區民警干預家庭暴力問題的困境
家庭暴力問題是一個世界性的社會問題。受各種因素的制約,社區民警在干預家庭暴力問題時,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與情況。
1.1 社區民警面對家庭暴力案件的態度尷尬
在對待家庭暴力問題上,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人們普遍認為家庭暴力問題是家庭內部的事,是家庭間的摩擦,不好也不應該干預。所以導致了社區民警在面對家庭暴力問題上的“站邊看”,在接手案件之初較漠視的態度。另一方面,干預家庭暴力帶來的結果是復雜的,如在虐童案中,行政強制力的干預需要考量其結果是否會影響受虐兒童的健康成長。因此當受害人受到傷害報案時,社區民警一般以調解為主。這是當前社區民警在處置家庭暴力案件中的另一個態度誤區——重調解。而這樣做往往都會給受害人帶來二次傷害:他們很怕再次看到施暴者,很怕再回到那樣的家庭環境中,再聯想到報警使施暴人蒙羞,得到的可能是更加殘暴的暴力。這些態度的誤區不僅使社區民警錯失了干預家庭暴力的最佳時機,也增加了受害人再次受到傷害的風險。
1.2 社區民警干預家庭暴力的程序尷尬
《反家庭暴力法》并沒有設置明確的公安機關干預程序。社區民警在干預家庭暴力問題時,處置程序是其首先必須面對的難題。第一是管轄問題,根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在一般行政案件中,具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包括主要犯罪實施地的公安機關和犯罪人戶口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在目前的中國公安工作實踐中,屬地管轄權往往引發管轄爭議,意味著民警對案件跟進進度的滯后。第二是關于家庭暴力行為的界定問題。參照我國《民法通則》《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及《人體重傷輕傷鑒定標準》是確定該暴力行為是否違法或犯罪的重要依據。這些依據的來源是司法鑒定或者是醫院的診療證明。但現實中,存在著被害人不愿意或不敢協助司法鑒定或者提供診療證明。而在部分經濟落后地區,受到暴力傷害后也不會選擇去醫院看病。這樣的情況給社區民警干預家庭暴力問題帶來了極大地阻礙。而對于精神暴力的界定,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
1.3 社區民警干預家庭暴力的結果尷尬
社區民警處理家庭暴力案件大多以調解作為結案的方式。但這個沒有法律強制力的處理結果很難確保受害人不會再次受到加害。而從反家庭暴力實踐看來,不止是調解無效,很多的治安處罰方式也收效甚微,有時反而會激起或埋下加害人又一次施暴的禍根。因此,在家庭暴力發生初期,暴力尚不嚴重時,社區民警缺乏有力的法律措施與手段來制止可能再次發生的家庭暴力?!斗醇彝ケ┝Ψā芬幎斯矙C關的訓誡措施,但根據以往執法的經驗,訓誡的法律效果與實際效果尚待實踐檢驗。
2 社區民警干預家庭暴力的重要意義
作為基層公安機關中直接干預家庭暴力問題的社區民警,在家庭暴力案件防范中的重要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其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對象都與家庭暴力案件防范內容相關聯。
2.1 社區民警是預防家庭暴力的重要力量
家庭暴力案件的開端大多是源自于一次日常矛盾沖突,然后不斷升級,直至釀成慘劇。很多嚴重的暴力傷害就是因為開始的第一巴掌沒有受到干預而逐漸升級的;從第一巴掌到嚴重傷害之間,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2]。如果在矛盾初期,能得到有效地干預,很多的悲劇都可以得到阻止。社區民警在其警務工作中,積極深入社區,融入社區,圍繞社區開展工作。通過深入的社區工作,社區民警可以在家庭暴力發生初期迅速得到信息,并及時介入,能有效地積極預防輕微家庭暴力的升級。
2.2 社區民警是處置家庭暴力的核心力量
社會控制論認為,家庭暴力一直是不受社會干預和制約的私人犯罪行為[3]。在家庭暴力案件發生后,相比于其他司法機關或社會團體組織成員,社區民警在處置家庭暴力問題方面具有核心地位。社區民警的工作開展圍繞社區,比其他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更了解家庭暴力的矛盾雙方與成因,能更有針對性的開展干預控制工作。社區民警代表著公安機關,具有行政執法資格,在必要時能依法采取行政強制措施和治安處罰措施,具有社會團體組織成員不具備的行政強制力及威懾力,在面對家庭暴力問題時,能有力地進行實質性的干預。
2.3 社區民警是家庭暴力個案追蹤的有力執行者
家庭暴力因其具有周期性、反復性的特點,一次案件的處理并不意味著就一勞永逸,相反應當繼續加強追蹤與控制。社區民警通過其日常警務工作的開展,聯系社區服務組織,發展治安積極分子,構建治安防控體系,能有效地監督和追蹤個案,并能當家庭暴力再次發生時,及時得到信息,通過行政強制力進行有效地干預。
3 社區民警干預家庭暴力的具體措施
早在20世紀中旬歐美等國家就開展了有關社區民警干預家庭暴力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對我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結合我國現代的社區警務工作改革實踐,我國社區民警干預家庭暴力措施應更具針對性和可行性。
3.1 有效發揮治安宣傳治安教育和輿論的監督控制作用
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社區民警可以通過治安宣傳和治安教育等措施來有效預防家庭暴力。通過以畫報、海報、實際案例進行普法宣傳。定期在社區開展針對重點對象的法制專題講座,宣傳普及法律知識,使社區成員了解法律,學會適用法律自我保護。通過組織各式各樣的有關家庭和諧的主題活動和運動,促進家庭和諧,社區和諧文化的形成。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能有效地拉近社區民警與社區的距離,增加群眾與社區民警之間的交流,增強群眾對社區民警的信任,能有效地減少因受害人在不信任民警或者羞于公布“家丑”的不正確態度下,產生的忍受行為,從而導致家庭暴力升級的可能性。通過這些文化宣傳活動,形成社區內對家庭暴力“零容忍”的輿論氛圍。另外,在家庭暴力案件發生后,做好輿論控制,既避免流言對受害人產生二次傷害,也可以對施暴者進行輿論譴責,督促其自我反省與改正。
3.2 社區民警引導社區構建家庭暴力防控網絡
家庭暴力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問題,防控家庭暴力只是社區民警工作內容中的一部分,因此社區民警要重視調動起社區的能動作用,與社區共建家庭暴力防控網絡。
3.2.1 以社區民警為主導開展社區家庭暴力信息化建設
在社區民警的指導下,對已發生過家庭暴力案件的家庭信息進行采集與更新,做好個案追蹤工作。社區民警協同社區防控小組積極收集、記錄好日常中的“小暴力”,包括視頻、照片、醫療證明等等。以解決因證據收集不夠,證據不好收集而帶來的社區民警在執法程序及結果上困境。
3.2.2 以社區民警為紐帶積極發揮社區調解的作用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如果情節輕微,社區民警不宜過多介入。因此在此類案件中,應當以社區民警為紐帶,利用社區力量,聯合其他司法機關和社會團體組織發揮社區調解的作用,這樣既有力的干預了家庭暴力問題,又做到了公權力的有限介入。同時在面對精神暴力這一缺乏行政強制力干預的家庭暴力問題時,有效地調解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
3.2.3 以社區民警為核心依靠社區監控嚴重暴力實施人
嚴重家庭暴力的實施人,社區民警應當參照借鑒重點人口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實施規范化管理。并緊密依靠社區群眾,社區家庭暴力防控小組通過制定有針對性的監管、教育和幫助措施,矯正犯罪分子的施暴心理和行為惡習,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嚴重家庭暴力案件的發生。
3.3 社區民警加強與相關家庭親屬的溝通協作工作
社區民警在處理家庭暴力問題的時候還需要考慮到親情的力量,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和其他宗族力量還較濃厚的地區。家庭暴力在傳統觀念中是家庭問題,因此借助宗族力量,聯系家庭的親屬來協作解決家庭暴力問題有著突出的作用。在農村地區和其他宗族力量較濃厚的地區,社區民警因其自身工作需要,必然熟悉與了解當地宗族,這為開展家庭暴力防范工作奠定了較好地基礎。社區民警可以通過與宗族的協作,共同教育和監督好施暴人。
4 結語
家庭暴力問題是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發展的要素,社區民警在其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工作對象等多方面有干預家庭暴力的優勢,在社區警務戰略的實施中,公安機關及社區民警應加大對家庭暴力的關注與干預,為構建安全、和諧的社會生活環境,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履行其職責與義務。
參考文獻
[1] 李玫瑾.警察:制止家庭暴力的重要力量——國外警務改革趨勢:服務社會、參與制止家庭暴力的活動[J].公安大學學報,2002(1):51-55.
[2] 王芳.關于家庭暴力警方干預問題的若干思考[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4(4):48-51.
[3] 黃列.家庭暴力的理論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02(3):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