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慧
人們常說“蹉跎歲月,歲月蹉跎”,我不光對時間的流逝產生感慨,更多是對自己的教學成長歲月多一份思索。應該看到,當今學生喜歡音樂,教師愛好音樂,學校離不開音樂,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但是光憑喜歡是不夠的,沒有專業的訓練與指導,就會停留在各自的層面上。所以,高中音樂教學主要以鑒賞音樂為主,通過音樂鑒賞來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思考,運用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
一、名曲鑒賞——培養審美情趣,提升文化素養
“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我與學生共同鑒賞《二泉映月》《命運交響曲》《前奏曲》等名曲,使學生通過聆聽音樂的方式培養審美情趣,提高文化素養。學生在實際教學情境中,通過各自的體驗、感受、領悟和思考,讓聽到的音樂與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斷發生碰撞,從而激起審美情趣。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與生活閱歷,對音樂鑒賞有一定的見解。教師在引導學生充分欣賞的前提下,再播放一些相關的流行音樂,讓他們在對比中分辨優劣。實際上,學生聆聽一部音樂作品時,也是在感受作曲家的情感。每一個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它是音符迸發的火花照亮的,以音符為載體,使靈魂感化靈魂。高尚的靈魂能使人上進,形成拼搏進取的品質;高尚的靈魂使人在困難面前增添勇氣,在痛苦中變得堅強,激發人們對美好與光明不懈追求的熱情,培養勇敢頑強的品質。這樣的教學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則是不斷提高自己對音樂的敏銳感知能力,不斷汲取各科知識的養分,使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和審美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從而能夠充當好“向導”的角色。
二、名曲鑒賞——感悟體驗,注重實效
音樂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受音樂,提高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格的形成。音樂可使學生根據其旋律去遐想、去遨游,極大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音樂課則為形象思維開辟了廣闊的訓練空間。
鑒賞音樂對比的方法是很常見的,比如上《鼓樂鏗鏘》《非洲歌舞音樂》這樣的課種時,緣于課程的特點,節奏感強,脈絡清晰,如果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欣賞上,學生會沒有興趣和激情。這樣的作品,教材中的只是起到引領作用,教師可以擴充一些內容,讓學生參與。具體的操作可以分步進行,一感知二實踐,既有學生對具體音樂作品中節奏的感悟與體驗,也有通過實踐來感知體驗,杜絕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尷尬。倘若只注重無數次地聽,讓學生有所悟,那么我們就會丟失音樂的“人文性”。教師抓住音樂中的要素來鼓勵學生與音樂產生“和諧共振”,從聲入手,理解音樂作品,時時記住音樂作品的時代性,既要抓住經典又要有時代感。
三、名曲鑒賞——綜合藝術體驗,感悟意境
從課程安排上來看,歌劇是另一內容的學習。歌劇是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和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我帶領學生鑒賞中國歌劇演唱片段,從《白毛女》《江姐》到《小二黑結婚》,結合史詩講解中國歌劇的發展,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歌劇里面的唱段要求演唱者具有較高的藝術綜合表演能力,對于作品的駕馭能力、作品的二度創作和作品的表現要有深入的領悟。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中國歌劇的高水準和專業性,但他們卻不愿意與中國歌劇進行更深入的接觸。作為音樂教師,應當做音樂文化傳播的使者,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歌劇再現于學生面前。如在鑒賞歌劇《江姐》片段時,我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深入歌劇之中,充當其中的角色,從而更好地體會歌劇的含義。教學之前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擔心學生不能如實反映作品,會破壞英雄形象。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大多數同學的參與意識,學生怎么想象都可以。雖然“江姐”和“眾獄友”演唱《繡紅旗》片斷時同學表達的不盡人意,而且用的道具“紅旗”也不夠莊重,但學生有參與的意識,整節課的效果良好。還有的班級同學把劇情提示擴展了許多,加進了旁白,體現了學生們對課堂學習的認真態度。還有一個班的同學在黑板上書寫了“將革命進行到底”,演出時學生們充分利用了“門”這一道具,屋里屋外則是監獄內外的天地,這種表達方式收到的效果也很好。可見單純的一個片斷排演就能表現出學生們的綜合藝術體驗,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我們強調音樂欣賞不是共性的,應鼓勵學生對所欣賞的音樂有獨立的見解和感受,就如同有人說“一千個聽眾,就會有一千個莫扎特”一樣。
記得有一位我尊敬和崇拜的老師曾教導過我說:“不一定你上的每一節課都是驚人的,但每一節都要有閃光之處。”我謹記著,朝夕去感受著,也正努力去做,暫且忘卻“小科老師”這一不太喜歡的稱號,毅然決然地邁上三尺講臺,以滿腔熱情面對我的學生。縱使思緒的野馬在狂奔,但感悟最深的一句話不得不讓其駐足。讓我銘記:音樂的確有其獨特的魅力,教師必須積極引導學生去理解、分析、體驗和享受音樂的樂趣。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