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飛
真正的P2P實際上是銀行、證券和互聯網的“三位一體”組合,投資端是貸款,相當于銀行;資金來源方是投資者,且是直接融資,投資者自擔風險,類似于證券交易;中間是互聯網提供信息平臺,連接投資者和融資端,降低交易成本,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創新,并且能實現普惠金融。
“互聯網+”是眼下最熱門的話題。互聯網的本質是處理信息、降低交易成本,而金融則是經營信用、處理信息的行業,因而“互聯網+金融”形成的互聯網金融極具生命力。而在互聯網金融中,P2P在近幾年發展勢頭極猛,問題也最多。
銀行是經營貨幣的中介機構,其向合法公眾吸收存款、創造貨幣兩個獨有特征不可替代。由于銀行可吸收存款并發放貸款,新發放貸款又形成新的存款,因此理論上可無限發放貸款,創造貨幣。銀行自身是個大資金池,將存款吸收進來,再發放貸款并形成新的存款并重新進入資金池,因此資金池越滾越大。我國2014年末M2總量達到GDP的1.9倍,而2008年末這一比例僅為1.5倍。
由于吸收存款涉及公眾安全和金融穩定,需要在嚴格的監管下進行,若貿然放開,輕則監管套利擾亂行業秩序,重則導致風險失控危及金融安全。但從目前來看,P2P行業仍處于野蠻生長的時代,各類公司良莠不齊,監管政策相對空白,不排除部分公司打著P2P的幌子,實際上以資金池經營放貸的業務。因此,不可只看到P2P在普惠金融方面的作用,也要看到其蘊含的風險及對金融穩定的影響。
P2P的本意是借助互聯網的信息平臺,將有資金需求的融資者和有富余資金的投資者連接起來,節約交易成本,從而降低融資者的融資成本,提高投資者的收益,形成多方共贏的局面。P2P應是直接融資的方式,投資標的本質上是互聯網上交易的債權,只是不需要在債券市場上發行,而是以相對快捷的方式在互聯網平臺上交易,投資者在承擔較高風險的同時享受更高收益。在P2P發展最快的美國市場,將P2P業務定義為證券性質,P2P交易的資產類似于證券,因而主要由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SEC)監管。
證券業務與資金池業務有本質區別,前者是直接融資,后者是間接融資,我國目前在資金池運作下的P2P行業中,投資者并不承擔相應風險,最后的風險仍由資金池承擔,即由P2P公司承擔,相當于P2P公司把投資者的錢給資金需求方,虧損了由P2P公司承擔,額外收益則由平臺自己享受。可見,經營資金池的P2P公司實際上在做銀行的業務。
而美國的P2P巨頭大多承擔信息中介的角色,一般以某個行業為切入點,如Lending Club從信用卡貸款市場做起,SoFi從學生貸款市場做起,他們一般先在某個行業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和信用基礎數據后,再切入到其他領域。美國市場具有完善的征信系統,加上個人的信用記錄終身制,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有效降低信息成本,這使P2P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信息中介,形成對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有益補充。
這么看來,真正的P2P實際上是銀行、證券和互聯網的“三位一體”組合,投資端是貸款,相當于銀行;資金來源方是投資者,且是直接融資,投資者自擔風險,類似于證券交易;中間是互聯網提供信息平臺,連接投資者和融資端,降低交易成本,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創新,并且能實現普惠金融。
而我國由于征信環境不完善,P2P監管不到位,很多公司打著P2P的幌子吸收存款放貸,影響金融穩定,部分P2P平臺因管理不善、破產倒閉而使投資者血本無歸。因此,加強對P2P的監管需要提上日程,防止其監管套利、影響金融穩定。
其一,應明確P2P不能建立資金池,P2P業務需要做到投資端產品與負債端一一對應,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投資者對所投資標的自擔風險,無論形式上還是實質上不能是剛性兌付;二是須先有投資標的,再引入投資者,而不能先吸收投資者資金形成資金池再投資。
其二,若是未來隨著P2P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允許開展類資金池業務,則須采用與銀行相同的監管標準嚴格監管,防止監管套利以及杠桿過高引發系統性風險。對當前已實質開展資金池業務的P2P公司,應盡快界定其性質,將其納入統一嚴格監管范疇。
其三,P2P平臺不應為投資者提供全額擔保,不能承擔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其四,盡快出臺行業規范準則,加強行業自律,避免監管套利。在當前個人投資者習慣剛性兌付、風險識別能力較弱的環境下,P2P平臺若完全規范,讓投資者自擔風險,可能一旦某個債項違約,將影響其信譽,反而發展會落后于開展資金池的P2P平臺,使“老實人”吃虧,因此,非得統一行業規范和監管不可,使大家在公平、透明的規則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