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初


兩錙錢的具體鑄造發行情況,目前不是很清楚,沒有定論,多數學者傾向于戰國中晚期。兩錙錢屬于紀重貨幣,我認為其與秦惠文王半兩錢及秦惠文王半兩錢制關系密切。
秦惠文王半兩錢是秦惠文王執柄政權后,為了繼續貫徹秦孝公制定的富國強兵、向東稱雄的基本國策,為擴軍備戰蓄積財力,解決軍事裝備所需銅材問題,于執政后的次年,對當時的流通貨幣進行了整治后而重新鑄造發行的貨幣。其改大小相權的二等兩種半兩錢幣制為一等一種半兩錢制,并對新型半兩錢的重量、直徑做出具體規定:重量“重如其文”,直徑1寸半。實物中有一種半兩錢錢穿孔較小,文字與早期半兩錢相類。不少錢文“兩”字兩邊的豎筆畫下部向外傾斜,字形呈梯形,有人稱“分腿半兩”(圖1);有的有上下(圖2),有的有上或下,一至兩個澆注遺痕,人稱“燈籠半兩”(圖3)。早期的這種半兩錢由銅范所鑄,其幣形及文字形態,與四川青川郝家坪戰國墓出土的半兩錢形態文字雷同。四川郝家坪戰國墓葬同出土的還有秦武王四年紀年木簡,因此我將這種半兩錢稱之為“秦惠文王半兩”。兩錙錢的幣形特點,尤其是無廓兩錙錢的穿、澆注道遺痕、形態都與秦惠文王半兩錢類似,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兩錙錢實物與秦惠文王半兩錢形制特征類同,同樣只有一種形制,同樣沒有發現有超厚重、超大直徑情況。考古報告反映,兩錙錢多出土于戰國墓葬,多伴隨戰國半兩錢出土。因此,我認為兩錙錢是秦惠文王半兩錢的另一種形式,屬于秦惠文王半兩錢形制序列貨幣。
有學者根據兩錙錢多出土于河南南陽認為,河南南陽是兩錙錢的鑄地。南陽是秦穰侯魏冉的封地,兩錙錢系秦穰侯魏冉鑄造于南陽封地,魏冉失去權力后,兩錙錢即停鑄,并遭到收繳銷毀。兩錙錢從實物形態單一這一情況判斷,兩錙錢鑄造時間較短,發行流通區域局限,遺存量較為稀少。
目前我們見到的兩錙錢實物有兩種,一種無廓(圖4),一種有廓(圖5)。無廓兩錙錢的形態與秦惠文王半兩錢形態更為接近,一般有上下兩個澆注道遺痕。無廓兩錙錢少于有廓錢,市場價格也高于有廓錢。全品兩錙錢現在一枚價錢在萬元左右。
最后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關于兩錙錢幣名書寫問題。不少刊物甚至錢幣專著將兩錙錢錢文寫成“兩甾”,這種不規范書寫應當糾正。古代的計重單位,六銖等于一錙,兩錙即是半兩,也就是十二銖,四錙等于一兩。兩錙與半兩的關系,用通俗說法就是“半斤八兩”“把貓叫咪”換了一種不同叫法而已。但“兩甾”的稱謂就顯得生澀,兩個字組合成的詞失去錢文原意。“甾”是一類有機化合物的稱謂,如膽固醇和許多激素都屬于甾類化合物。“錙”是古代的重量單位。戰國秦漢鑄造使用的是實值貨幣,幣文設計初衷是標明貨幣重量,以顯示幣值。現代文字“甾”與“錙”的字意截然不同,也不能相互替代。漢代以前書信用的是木簡,由于條件所限,某些文字在不影響文意的情況下可以通假使用,而現代文學文字力求表達準確、規范,“兩甾”顯然沒能準確、規范地表達錢幣紀重的文意。“甾”在兩錙錢文的書寫屬于錯別字,應當在收藏研究錢幣領域引起重視予以糾正。(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