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堂



在原始農業不發達的人類社會早期,為了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人們因地制宜,利用木、石、骨等各種質地材料制作生產工具和漁獵的武器,以從大自然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獲取更多必須的生活資料。隨著眾多部族的不斷融合和奴隸制國家的形成,人類歷史迅速進入了文明發展階段,森嚴的等級制度開始約束規范不同階層人們的行為,同時眾多諸侯方國的出現使得部族沖突因為利益而變得頻繁,小的沖突往往演變為戰爭。我國的戰爭史可以遠追到細石器時代晚期的上古黃帝時期,如著名的《山海經》中記載的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的傳說。在國外的早期文明如埃及、希臘、羅馬文明等歷史進程中,祭祀和戰爭同樣充滿了它們的發展歷史。據說有人做過一個有趣的統計,人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真正沒有戰爭的時間居然不足一個月。所以在著于春秋時期的《左傳·隱公五年》對于國家的記述時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準確地揭示出早期關系國家的主要活動有兩個,那就是祭祀和戰爭。祭祀反映出在科學知識不發達的早期,貴族對于先祖和神靈的觀念認識,他們利用神權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同時通過祭祀活動,緬懷部族共同的祖先,進一步加強宗族血脈聯系,凝聚宗族的力量,從而達到對內鞏固統治基礎的目的;戰爭則是以開疆拓土、掠奪財富和勞動力為目標的慘烈方式進行,這是為維持國家發展而搶奪資源的過程。所以早期中外歷史中,戰爭和祭祀作為統治者最常見的社會活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扶風縣位于陜西關中西部,三千年前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植被豐茂,是作為擅長農耕技術的姬姓周族理想的生存之地。據我國第一部文學總集《詩經·大雅·綿》中記載,周人先祖古公父率氏族開始了繼先祖公劉遷徙豳地(今彬縣一帶)以來的第二次西遷,他們一路向西來到今被稱為周原的扶風、岐山交界的北部箭括嶺下,在此營建宮室修造城邑發展農業,經過季歷、文王幾代人的努力,這里成為了周族興旺發跡之地,為最后剪滅商紂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物質基礎。也使得周原地區即使在武王建都鎬京后,依然不失曾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繁榮,大量姬姓和其他異姓貴族的采邑被封于此。他們在這里遺留下了眾多精美的青銅器,聞名遐邇的青銅重器如毛公鼎、散氏盤等都出于此,周原地區因屢屢出土西周青銅器而被美譽為“青銅器之鄉”。
由于扶風地處古代西周王朝的西部,周圍與狁、夷、戎狄等少數民族部族相鄰而居,以游獵和農耕為特征的兩種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的沖突不可避免,扶風周原古代墓葬和窖藏出土的很多兵器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據現有的考古資料統計,在《詩經》里被稱為周原的扶風大地上,出土了占青銅器數量相當比例的各種兵器,其中又以戈的種類最多,達到出土兵器總數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次為矛、戟、鉞、戚、刀等。而最新的考古調查表明,在周原地區當時就已經有了分工特別精細的各種手工作坊,所以這些兵器按形制可以看出,大部分是周族貴族自己制作的,有些兵器如2006年扶風五郡村窖藏出土的十二件青銅矛,在鑄造好后并未被實際使用過;一部分兵器則是戰爭勝利之后繳獲的戰利品。它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體現出形制各異的特點,還有一部分則表現出商代兵器的特征,可能和西周滅商后分封商代有功舊貴族在周原地區有很大的關系。同時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部分兵器(最常見的如兵器戈)從墓葬中出土時有被人為破壞或折彎的情形,這可能和當時的迷信觀念和喪葬習俗有關。這些塵封了近三千年的冷兵器實物的出土,對于研究早期各民族關系、戰爭方式及規模、手工業發展以及兵器管理制度提供了鮮活的實物,它們也因此逐漸成為文物學上的一個重要分支為業界所重視。隨著社會上民間收藏熱的興起,收藏不同時期的兵器也成為眾多收藏者關注的方向。基于此,筆者從扶風縣館藏品中遴選部分商周時期兵器做簡單介紹,與藏友同好者共享。
■長刀
商代晚期兵器,1983年扶風縣天度鎮強家村墓葬出土。長44厘米,寬4.5厘米,重580克,二級文物。刀呈長條狀,刀首上翹,刀背稍厚,有凸起的棱和三個長方形穿。按其形制可知,它是用于有豎槽的長桿與刀身以繩索捆扎使用的,是一種殺傷力極大的長兵器,同類形制器在陜西淳化縣有出土。
■五角形殳
西周兵器,1975年于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伯冬墓出土。直徑5.8厘米,銎徑2.3厘米,重580克,二級文物。外形中部成扁圓的球狀,正中有圓形銎徑,按有關學者據《周禮·夏官司兵》、《詩經》等文獻記載考證,此器物是西周時期的“五兵”之一,是一種沒有鋒刃的長桿木柄兵器,它依靠套在木桿上的圓形箍子上附著的三角形尖刺的撞擊來體現殺傷力,同時在此尖下部還有下斜的刃具有切割的作用。它在西周時期是一種實用器具,且類似器物在全國各地均有出土,但形制多樣,至宋元以后則發展演變成一種非實用性質的儀仗用器。
■車戈
西周兵器,1991年扶風縣絳帳鎮曹魏村出土。長23厘米,寬11.5厘米,內長6.5厘米,重300克。直內寬援,短胡三穿,援中部起脊,近闌處有銘文一字“車”。表面銹色青黑,刃部鋒利異常。
■有銎戈
商代兵器,1973年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出土。長15.4厘米,重375克,二級文物。窄援直內無胡,援部殘斷,正中起脊,刃部向首部漸收,橢圓形銎孔用于安裝木柄。此器形制具有商式兵器的特點。
■鏤孔矛
西周兵器,1980年12月扶風縣城關收購站揀選。長28.7厘米,銎徑2.2厘米,重270克。體狹長呈條狀,矛身向上微翹,凸起的脊兩側有蝌蚪形狀鏤空圖案,一面有用于系纓的半圓形鈕環,部為上大下小的不規則圓筒狀,末端有不規則的釘孔,從形制看似為儀仗用器。
■柳葉矛
西周兵器,1977年扶風縣絳帳鎮北呂村荒坡塬墓葬出土。長20.7厘米,徑2.6厘米,重200克。形如柳葉,鋒尖刃利,刃部中間起脊,部兩側有扁圓形的鈕,從磨損程度看應為實用器。
■青銅矛
西周兵器,2006年扶風縣城關鎮五郡村窖藏出土。通長35.2厘米,寬5厘米,銎徑2.9厘米,銎長9厘米,同類形制器物共出土12件。矛呈長條狀,鋒由下部向首端漸收,尖呈等腰三角形,矛體中間起脊,為不規則的圓形,末端一側有小釘孔。從現存的刃部和釘孔等部位看,應該是本地貴族自己鑄造后尚未使用過的青銅兵器。
■銅我
西周兵器,1975年3月5日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伯冬墓出土。長24厘米,最大寬8厘米,銎徑4.2×2.8厘米,重300克。外形如鋸,刃部有突出的三齒,背上有兩個扁圓形的銎孔,用于穿插木柄。此器形制特殊少見,周原博物館原館長羅西章先生研究認為可能是文獻中記載的“我”,此器并非周原地區的典型器物,有北方少數民族的器物特點,極有可能是墓葬主人伯冬的戰利品。
■素面鉞
商代晚期兵器,1978扶風縣城關鎮益家堡村墓葬出土,長16.5厘米,寬7.1厘米,重250克。外形似斧,直內寬援弧刃,援正中有圓形突起,近柄處有闌和兩個長方形穿。
■直內戈
西周兵器,1983年扶風縣上宋鄉北呂村墓葬出土。長16厘米,援寬7.3厘米,內長7厘米,重313克。直內無胡,援呈等腰三角形,正中起脊,援近闌處有一個圓形穿和兩個長方形穿,內上有一個長方形穿。
■蚱蜢紋大戚
西周早期兵器,1974年扶風縣召公鎮呂宅村墓葬出土。戚內長7.5厘米,長19厘米,寬7厘米,重550克,一級文物。外形如鉞,短援弧刃,直內,其一角內收,內上有一個三角形穿,近闌處有高浮雕蚱蜢圖案,另有兩個方形穿用于固定木柄。該器物造型獨特,裝飾生動。
■虎紋戈
西周兵器,1971年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墓葬出土。內長7.3厘米,殘長14厘米,重130克。短胡一穿,援殘斷,上有圓形穿和規則的小圓凹點,可知其中原應鑲嵌有裝飾的材料,闌上有環繞的虎尾,內為張口豎耳的虎形。
■虎紋戈
西周兵器,1971年扶風縣法門鎮云塘村墓葬出土。戈殘長17厘米,內長7.5厘米,重150克。直內長援,短胡一穿,內部一角內收,戈首鋒利略帶弧度,援上起脊,脊飾有曲首的蛇紋,闌部飾有高浮雕張口豎耳的虎頭圖案,造型獨特裝飾精美,是青銅戈中的精品。
■人面紋短劍
西周兵器,1971年扶風縣法門鎮云塘村墓葬出土。殘長17厘米,內長7.5厘米,重150克,二級文物。劍呈長扁條狀,中間寬而兩頭略窄,劍鋒因使用磨損缺失。長方形柄上有圓形鉚孔,劍身后部飾有光頭尖耳的人物頭像,有專家考證此劍可能是當時擔任武職的奴隸主為了炫耀軍功而專門做的兵器。
■青銅箭鏃
西周兵器,1983年扶風縣城關鎮益家堡村墓葬出土。長6~9.3厘米,重10~20克。同出四枚,基本形制類似,長翼短鋌,翼如倒鉤,鋒呈三棱狀,鋌向后漸收成錐形或弧尖。
■銅勾戟
西周兵器,1974年扶風縣法門鎮莊白村墓葬出土。長15.9厘米,寬16厘米,重200克,三級文物。直內,援寬而短,援上起脊,近闌處有圓形穿一個和四個長方形穿,胡一端平直,一端外折成弧刃,尖殘。
■青銅勾戟
西周兵器,1973年扶風縣法門鎮莊白劉家村墓葬出土。殘長16厘米,重200克,三級文物。援細長,鋒至戟首漸縮成尖,援中起脊,兩側下彎如翅翼,一側殘斷,援末端截面有圓形銎孔,銎孔兩側有四個長方形穿,戟首及一側援部殘缺,穿上捆扎痕跡尚存。該兵器形制獨特,屬于實用器。
■青銅劍
戰國兵器,1974年出土于扶風縣城關鎮徐家河村。長47.2厘米,刃寬3厘米,柄長9.9厘米,重700克,三級文物。劍身呈長條狀,鋒向劍尖略收,劍格呈菱形,柱狀柄上有兩道箍,是戰國時期常見的隨身近防武器。
■直內環柄勾戟
西周兵器,1981年出土于扶風縣上宋鄉(現為絳帳鎮)北呂村。長27厘米,援長16.3厘米,200克,三級文物。長援直內,鋒至戟首漸縮成尖,援上正中起脊,脊末端有圓形孔,胡上部弧折(殘),下部平直,闌上有四個長方形穿,內上有玉璧狀環。從環上內圈磨損痕跡看或為拴系纓飾的用途,屬于實用器。(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