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旭
當藝術家出國辦展的“門檻”在逐步降低,勢必會有喜有憂。站在一個市場發展的角度分析,“魚龍混雜”實則是種“瓶頸”—如果能多方合力、正本清源,將得到健康與長遠;反之,放任無序最終會傷了“自己”。
期待更多新的活力注入
林明杰(《新民晚報》藝術評論主編):
出國展覽本身沒有錯,應該更多一些藝術家走出去才好。畢竟國內外的展示平臺是互通的,國外的展覽可以走進來,國內的展覽當然可以走出去。只不過如果是國家舉辦的大型展覽,就要更重視策展,更要體現出我國當前藝術的新面貌。我國當前的文化是多元的、兼容并蓄的,到國外辦展要展示我們的大國形象,真實反映藝術現狀,應該有更多新生的藝術形態、更多有活力的創作力量進來。此外,出國辦展重要的是與當地的藝術圈合作。例如,上海中國畫院就曾在美國紐約切爾西藝術博物館舉辦過中國畫展覽,邀請當地知名策展人策展,當然這位策展人對中國文化也有認知,同時邀請了美國當地主流的媒體、藝評人等,最終的效果非常好。
在民間組織出國辦展方面,我覺得還不夠多,還要加強,應該在政府、基金會等認可支持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民間辦展。因為海外對民間的東西更容易接受,政府組織辦展容易讓人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覺得政治意識太重,而民間展覽則有潤物無聲的效果。無論是學術的還是商業的,無論在博物館里辦還是在畫廊里辦,只有水平高才有影響力。因此,國內的策展人、藝術機構應該與國外展覽平臺、評論人士、媒介等多多溝通,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
畫廊、基金會組織的更有優勢
劉禮賓(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現在國內藝術家出國辦展有三個層面,一是國家級和各地官方機構組織的出國展覽,這種展覽呈現實力強、規模大等特點,但由于事關國家形象的塑造,導致很多展覽不能真正落到實處;二是有國際視野的畫廊、基金會組織的出國展覽,這種能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展覽的專業性和個案性很強;三是一些藝術家個人或組團出國辦的展覽,不論是作品質量還是展覽質量,整體水平不高,在國外幾乎沒有宣傳效果、沒有影響力。
在這三個層面中,畫廊、基金會組織的出國展覽更具有優勢,因為他們有優秀的藝術家和優秀的作品,視野更加國際范兒,可以從大的層面把控整個展覽。他們更加懂得如何建構作品與西方的對話。去年就有幾場在國外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展覽。其實,不論什么層面的出國辦展交流,未來肯定會越來越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展覽的水平還是要受到重視,不然有些還不如不出去。
有的東西應該是“水到渠成”
熊景蘭(上海璟通藝術中心藝術總監):
藝術是無國界的,需要學習、交流、吸取、融合,這樣的活躍能促使藝術更好地發展。例如嘗試跨界創作。近年來,我接觸到的一些國內當代畫家就對陶瓷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愿意借助自己的繪畫功底來涉及現當代藝術陶瓷的創作。我想,這對于藝術家而言也是一種進步,值得鼓勵。
因此,在國家提倡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文化的輸出,讓中國的優秀藝術家走出去,讓世界能夠認識中國的文化、中國藝術圈發展的現狀,這肯定是件好事。而據我所知,像我所處的現當代藝術陶瓷界,就已經有一些走在行業先鋒的藝術家在歐美等地舉辦過作品展,而且站在學術研究的角度來說也受到了高度評價,非常可喜。這說明無論何時何地,好的藝術作品總會引起共鳴的。
當然,隨著出國辦展開始變得容易,自然也會帶來一些令人“大跌眼鏡”的現象。我認為這就需要藝術家們克制盲目、浮躁的心態,真正潛心于創作。只有當功底打得扎實,收獲好的反響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參加民間辦展要擦亮眼睛
黃冠杰(旅法作家、《歐洲時報》采訪部主任):
目前,包括書畫、瓷器在內,國人主動去法國辦展覽的現象非常多。據我估計,每年僅在巴黎就會有四五百場這樣的展覽,例如中國書畫世界行組委會就曾多次組織畫家來法展覽,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交流活動。我把這看作是一種新常態。其中,多數是國內民間組織辦展,這種都需要參展人出一定的費用,不同費用標準對應不同的展覽場地和受邀嘉賓。
其實,出國辦展,重要的不是誰出費用、出多少費用,而是辦展的目的和想要達到的效果。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愿意走出來是好事,有的藝術家是在展示自己的創作實績,有的是借機來學習,無論哪種目的,只要展覽組織得好,都有可能達到目的。巴黎被稱為藝術之都,也不是徒有虛名,確實有它獨特的藝術氛圍,對藝術都有獨到的眼光。很多國外藝術家都是到巴黎后才聲譽日隆,像畢加索、夏加爾、朱德群、趙無極等。不過,現在很多人都把運作展覽看成是一個文化產業,是個可以賺錢的事。對于這樣的組織者來說,一次展覽來多少人,交多少錢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展覽的效果,是他力所不能及的。藝術家要對這種展覽有正確的認識,就像在菜市場賣菜,人家給你搭個架子讓你把東西擺上去,能否賣出去、賣多少錢,主要還是要看你的“貨色”如何。當然了,擺得是不是地方,同樣很重要。
這是一個很專業的領域
柳淳風(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策展人):
可以說,當今中國是把文化輸出放在最重要的文化形象和文化節點上面。展覽的制度與體制權利逐漸削弱了,出國辦展變多,這種現象其實是把“雙刃劍”——積極意義在于民間確實有這樣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展覽本身的效應卻在減小。
實際上,出國辦展是個很專業的領域。真正要做好展覽,要從策劃、實施,到展覽的效果、推廣,再到后續如何影響當地的文化進行整體策劃,這樣才能達到文化輸出的目的。否則做完展覽卻沒效果,國人也不知道,這豈非做無用功?因此,文化輸出不是靠某個人,或者某件事就能達到效果。例如最近瑞典孔子學院的關閉,就值得我們深思。要防范于未然,我們是否可以在展覽的過程中做一些教育推廣項目,比如教當地人寫書法、講講當代藝術發展的狀況等等都是推廣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