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艷
耀州窯陶瓷在唐宋時期得到了極大發展。唐代耀州窯陶瓷重視品種的多樣性及與外來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其雍容大度、熱烈飽滿的風格正是大唐開放精神與包容進取時代風尚的體現;宋代陶瓷重視質地的內在美感與釉色的和諧統一,使青瓷藝術發展到了極致,具有極高的藝術品位,其俏麗秀美、精致典雅的風格則是當時文人士大夫階層審美趣味與含蓄內斂的時代風韻之反映。

唐代耀州窯黑釉剔花填白彩雙系瓶
口徑5.4厘米,底徑7.3厘米,高29厘米,現藏于耀州窯博物館。肩部飾高聳環形雙系,類似西亞波斯彩繪陶器的造型。腹部飾剔花填白彩花紋,白花在黑釉的襯托下顯得格外清晰醒目。

北宋耀州窯青釉刻花鏤空熏爐
高17.7厘米,現藏于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分爐體、鏤孔外套筒及喇叭形高圈足三部分。內腹爐體為直口微斂,寬弧沿,斜弧腹,平底,沿上刻纏枝花紋,沿下套粘筒形外套筒。外套筒為束腰筒形,周身鏤刻三層錯位排列的豎眼形透孔,套底有榫。此爐結構復雜,裝飾華麗,兼具實用與藝術欣賞價值。
耀州窯位于陜西省銅川市,以黃堡鎮為代表。因瓷器窯口往往以窯址所處州名而命名,而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以降,銅川屬耀州轄,耀州窯便由此得名。
耀州窯創燒于唐代,鼎盛于宋代,產品質精貌美,暢銷海內外,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由于社會審美的發展變化,唐代與宋代的耀州窯陶瓷在造型、裝飾以及文化內涵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色與風格。唐風宋韻,融鑄其中。


唐風
唐代,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開放,絲路貿易繁盛,這些都對大唐國都長安惟一的京畿窯——耀州窯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唐代耀州窯博采眾長,廣泛學習染纈、金銀、玻璃、金屬鑲嵌等工藝技術之所長,創造出多種陶瓷裝飾的新工藝與新品種。
流光溢彩
唐代耀州窯在創立之初便以大型綜合窯場的面貌示人,產品種類極為豐富。既有絢麗多姿的低溫三彩釉陶,也有絢麗繽紛的高溫色釉瓷,還有素地黑花、黑釉剔花填白彩等彩瓷。其中,以三彩、素地黑花、黑釉剔花填白彩三個品種最能體現唐風之內涵。
三彩是唐代耀州窯的代表性產品之一。它是一種多彩的低溫釉陶,以瓷土為胎,施以褐、棕、黃、綠、白等色釉,既絢麗多姿又雍容華貴,充分展現了唐代厚葬之風的盛行與厚葬制度的嚴謹。
耀州窯三彩以隨葬明器為主,大部分是仿造死者生前所享用的日常用品,如器皿類的碗、缽、盒、爐、瓶、罐、壺等,動物類的牛、馬俑等,交通工具類的牛車模型等,以及侍女、隨從類的人物俑等,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其中以仕女俑為代表,充分展示了唐代婦女社會文化生活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而除了生產明器用于隨葬外,耀州窯三彩還為大唐國都長安的高級建筑燒造建筑材料。
素地黑花是唐代耀州窯的新創彩繪品種。它借鑒了西亞波斯彩繪陶器、伊斯蘭早期琉璃器等的裝飾藝術與紋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
其工藝方法為,先在素胎上施白色化妝土,入窯素燒,再用黑釉繪畫圖案,最后二次入窯燒制。素地黑花的花紋凸起于胎面,有如淺浮雕般的立體效果。裝飾題材以花卉為主,一種為寫意式,另一種為圖案式,即在黑色連弧環繞的白地中心,繪有一朵或數朵花卉紋。
黑釉剔花填白彩是唐代耀州窯所創燒的又一彩繪瓷新品種。它借鑒了金屬鑲嵌的制作工藝,先在施有黑釉的器坯上剔刻花紋,再將白料填入已剔花紋的凹槽內,最后入窯燒造。成品黑地白花,圖案對比鮮明,富有極強的立體感。該工藝技術對高麗鑲嵌青瓷的出現產生了重要影響。

金銀借形
唐代耀州窯陶瓷不僅釉彩豐富,造型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以蓋盒、執壺為代表,其短時期內取得如此成就,顯然與借鑒及吸納其他藝術門類養分有關。
蓋盒是目前唐代金銀器皿中數量最多的器類,沿用的時間也最長。其大小不一、形制各異,有圓形盒、花瓣形盒、方形盒、蛤形盒及蝴蝶形、荷葉形、瓜果形等各種不規則形盒等。其中,尤以圓形蓋盒對唐代耀州窯瓷器的造型影響最大。耀州窯蓋盒分為上、下兩部分,大小不一,盒體較高,腹部弧折,高圈足外撇。其不僅忠實承襲了唐代金銀器的樣式,而且裝飾風格上也極力模仿,極具時代特色與風格。
注壺也稱“注子”、“酒注”、“偏提”,是唐代金銀器中較為多見的一種造型,外撇喇叭形高圈足,分為不帶蓋與帶蓋兩種。不帶蓋的撇口,帶蓋的則多直口,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唐代耀州窯注壺在模仿金銀器的過程中,并非一味照搬,而是充分利用瓷土自身的可塑優勢,有選擇地吸收并加以創新,由此形成了造型多樣、釉色豐富的特色。

宋韻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又一個結束中原割據紛爭的朝代。而由于“靖康之難”導致的北宋與南宋之分,也使得南、北方瓷業各自發展,形成了不同的發展體系。耀州窯作為北方青瓷窯的代表,在北宋迎來了它的繁盛期。
北宋耀州窯不僅窯場燒造規模擴大,由漆水河兩岸擴展到了東西臺地,而且制瓷技術也得到了全面提升。瓷器精美異常,恰如《德應侯碑》(北宋元豐七年刻立)上所記述的:“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方圓大小,皆中規矩”、“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這似乎與當時社會及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息息相關,因而呈現出鮮明的時代風格與韻致。

爐火純青青釉瓷
宋代是耀州窯青釉瓷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從窯址地層發現的大量實物資料分析,當時青瓷生產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工藝流程,需經原料淘洗、陳腐、揉練、拉坯、裝飾、施釉、裝燒、支燒及燒成等繁雜工序方可成器,且每一環節在技術上都十分嫻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藝術品位也達到了極致,被譽為“北方青瓷之冠”。
北宋耀州窯青釉瓷器更加注重瓷器的釉色美,其色澤溫潤如玉,十分美觀。常見兩種釉色:一種為青中泛黃,稱“橄欖青”;另一種為青中閃灰白,即金代耀州窯名品之“月白釉”的前身。
同時,北宋耀州窯青釉瓷器造型豐富,器類增多。日用器皿類的碗、蓋碗、盞、盤、碟、缽、洗、渣斗、注壺、蓋盒、罐等,胎質細膩,胎體變薄,工藝精湛。總體而言,仍然推崇仿金銀器的造型。以盞為例,形制與同時期的金銀器盞相類似,多為花口,曲腹,重視器物的細節變化,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美學追求與時尚。
除了日用器皿外,陳設瓷也有了較大發展。以瓶為代表,造型多樣,有梅瓶、葫蘆瓶、盤口瓶等,均器身修長挺拔,俏麗秀美。此外,耀州窯還燒造了薰爐及兒童、觀音、藥王像類的青瓷,以滿足當時人們多方面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需求。

北宋耀州窯青釉瓷器的紋飾裝飾技法也達到了新水平,比較突出的是犀利灑脫的刻花青瓷與工整嚴謹的印花青瓷,不僅技法嫻熟高超,而且圖案內容豐富多樣。
北宋耀州窯青瓷刻花是先采用直刀深刻,在坯胎上勾刻出紋樣的大致輪廓,再于深刻后的花紋輪廓外,采用斜刀廣削的手法刻去紋樣外的部分。刀鋒圓活犀利,線條流暢剛勁,紋飾灑脫自然,具有淺浮雕般的立體裝飾效果。

刻花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牡丹紋、蓮紋、水波紋、水波游鴨紋、水波三魚紋、花蝶紋等,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北宋后期,隨著刻花技術的成熟,耀州窯的刻模技術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由此促進了印花青瓷的流行與發展。耀州窯青瓷印花,圖案工整嚴謹,紋樣內容豐富多樣,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工藝方法為:先制作刻有花紋的范模,再進行素燒以使其堅固耐用,然后使用刻有紋樣圖案的范模在坯胎上印出花紋。用這樣的印花模具可以一次制作出許多坯體,較之刻花工藝而言,既能省工省力、提高生產效率,又能使紋樣規范、批量生產。

印花的題材內容也十分廣泛,有植物紋、動物紋、人物紋等。其中,植物紋以牡丹、菊花、蓮花為代表,牡丹形式多種多樣,有纏枝、折枝、交枝等形式,花朵飽滿,花紋清晰,令人一目了然;動物紋以魚、鴨、鹿、摩羯、龍為代表,有的還配襯以水紋,水波及浪花以細密的平行線進行渲染,富有流動的韻律感;人物紋有嬰戲、飛天等,以嬰戲為代表,嬰兒多赤身裸體攀附于枝條之上、花叢之中,肌體豐滿,天真爛漫。


純熟典雅黑與醬
北宋耀州窯瓷以青釉為主,另外也兼燒有少量的黑釉、醬釉和結晶釉瓷器。
黑釉是北宋耀州窯的重要色釉產品,制作工藝十分純熟,釉面光潤,色黑如漆。
同時,北宋耀州窯還在黑釉基礎上,創燒出了復色釉與結晶釉等裝飾品種,以醬斑與兔毫為代表。所謂醬斑,是指在黑色底釉上飾以醬色的斑紋,多為條狀,亦有斑塊或斑點狀的。造型有盞、尊和器蓋等,以盞的數量最多。而所謂兔毫,是指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因形狀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長而得名,是黑釉中的名貴品種,屬于結晶釉。其造型以盞為主,因此也稱“兔毫盞”。
醬釉則是北宋耀州窯的又一重要色釉產品,制作工藝與黑釉一樣,也十分純熟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