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小鹿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新時期的主動選擇,支持中國做出選擇的底氣,是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強大信心。
說起最近的國家大事,不論是誰都繞不過亞投行和“一帶一路”。
有關這兩件大事的內容,完全足夠寫本書的了。這里暫且拋開不管,單談背后的人民幣國際化問題。
人民幣國際化自2009年開始,起始僅僅是雙邊貨物貿易的人民幣結算嘗試。隨著嘗試的深入,最近幾年,人民幣國際化隨著上海自貿區的試點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并在近兩年得到了全力推動。短短5年時間,人民幣全球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目前,人民幣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七大儲備貨幣和第二大貿易貨幣。而近日,關于人民幣是否納入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特別提款權,成為與美元、歐元、英鎊及日元相同的計價標準籃成員,廣被討論,若能成行,人民幣國際化又將進入新紀元。
全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自然有其理由。
首先,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利于提高國家競爭力。若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就會在在國際貿易特別是資源、能源國際貿易中起到重要作用。若人民幣成為計價貨幣,就會提高我國對石油、礦產等資源的定價權。人民幣如果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中國就會享有“鑄幣稅”,享受到獨立的“經濟主權”,從而擺脫近期美元政策的負面影響。其次,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國必然會不斷創新和推出更多的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或金融衍生品,并在國內外金融市場上進行交換,從而逐步確立我國做為金融大國的地位,進而通過促進國內金融資本市場的繁榮,為我國實體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保駕護航。第三,人民幣的國際化將促進生產要素的國際間流動,尤其對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技術創新與進步等方面。第四,人民幣實現國際化,將鞏固我國作為大國的地位。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對全球經濟發展影響力的提高,必然加強我國的世界大國地位。第五,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將有利于我國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和自由浮動匯率,將減少凈出口,而減少出口的實質,就是減少對進口國的補貼,增加本國居民的收入,實現“藏富于民”。
既然人民幣國際化有著如此多的優點,那為何近兩年才被大力推進呢?可能大家還記得,幾年前國內的貨幣政策重點在保持匯率的穩定性,那么這三者之間又有什么樣的聯系呢?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曾提出過著名的“三元悖論”。他指出一個國家的金融政策有三個基本目標,即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與資本自由流動,而這三個目標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只能選擇其中的兩個。讓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的可能性很低,因此貨幣政策大都會在匯率穩定性和資本流動性之中二選一。
在前些年,我國的貨幣政策選擇的是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因此資本的流動性就會較差,自然也就缺少了成為國際化貨幣的前提。在當時的情況看,選擇保證匯率穩定無可厚非。當時我國雖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經濟大國,但金融體系仍比較落后,國際化程度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都較低,如果一旦實行了資本自由流動,大量投機資本的進進出出,將會對中國的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匯率穩定是唯一的選擇。事實證明,這種穩定的匯率,讓中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中得以“獨善其身”,繼續保持經濟的快速和穩定增長。從歷史的角度看,犧牲一部分全球化紅利以換取經濟的穩定是值得的。
而現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金融體系的日漸成熟,政策也開始了向提高資本流動性,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傾斜。從經濟看,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期,經濟轉型和升級成為發展新主題,中國的海外投資將會在近一段時間顯著增加,因此通過人民幣國際化來減少投資成本顯得尤為重要;從金融上看,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金融體系,金融的國家化程度和抗風險能力顯著提升,已經有能力為人民幣全球化保駕護航。中國已經做好了準備,收取貨幣全球化的紅利。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新時期的主動選擇,支持中國做出選擇的底氣,是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強大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