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若蓮



摘要:鋼琴演奏是聲音的藝術,是彈奏者通過彈奏技巧對作品音樂內(nèi)容和音樂形象的表現(xiàn)。要彈奏出美妙的音符不僅依靠手指的動作,也需要手臂乃至身體的參與。手臂分為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和腕關節(jié)。在手臂的幫助下,手指可以自如地覆蓋整個鍵面,彈奏出驚人的力度,減輕手指的負擔。手臂各個關節(jié)與手指互相配合和協(xié)調(diào),大大地提高了彈奏準確性,也幫助手指克服了彈奏重復音、顫音和八度段落的困難。在鋼琴彈奏中,手指仿佛是手臂的延伸。彈奏者通過手臂的運用,使得手指技巧更好地為音樂內(nèi)容服務。
關鍵詞:手臂運用 準確性
手臂的運用,是鋼琴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不僅對于彈奏的準確性有著巨大的影響,同時幫助學琴者克服鋼琴演奏中的技術難點,例如,重復音、顫音和八度和弦的彈奏。鋼琴作品中的技術難點要求彈奏者彈得準確清楚,并且彈得富有音樂性。通常演奏者會花費大量時間練習,可是依然感覺彈得吃力,音符彈不快、彈不清楚而且也容易彈錯音。其實,彈奏者之所以保證不了準確性,是因為在練習中手臂沒有充分地、正確地運用,更多地著重練習手指技術了。孤立地練習手指技術,把所有的彈奏任務都交給手指去完成。手指不僅要負責下鍵,彈出應有的音量,還要及時地找準每個音的位置,這樣的彈奏方式往往保證不了彈奏的準確性。本文對手臂在鋼琴彈奏技巧中的運用做了以下探討。
一、鋼琴技巧的最初彈奏方式
(一)手指彈奏鋼琴的觀念根深締固。現(xiàn)代鋼琴的前身是擊弦古鋼琴和撥弦古鋼琴。由于它們自身特有的構(gòu)造和發(fā)聲原理,古鋼琴琴鍵很輕,手指極小的動作就能彈奏出聲音來,不需彈奏者手臂的參與。隨著鋼琴的樂器的演變發(fā)展,到19世紀時,演奏者們開始嘗試手臂參與的彈奏方式。肖邦建議彈奏音階時,手臂應該隨著鍵盤橫向移動。
(二)所有的鋼琴學習者從小就被灌輸手指技巧的重要性,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尤其強調(diào)手指的訓練。于是,手指的作用被夸大,變成了掌握鋼琴技巧的全能武器。為了把作品磨練地扎實,學琴者依靠大量的手指練習讓彈奏達到自動化,盡可能的不彈錯音。這種練習過程往往會忽略手臂的參與。
(三)許多偉大的鋼琴家在給公眾傳授他們的練習方法時,很少提到和強調(diào)手指以外的其它身體部位的使用。可是,這些最優(yōu)秀的演奏家僅僅依靠手指就擁有了輝煌的技巧,并且彈奏出了那些令人驚嘆的樂曲嗎?事實上,偉大的演奏家在練習樂曲時,本能的把注意力投注在音樂表現(xiàn)上,很少孤立地去思考獲得音樂效果的技術過程。在他們創(chuàng)造音樂的同時,他們本身具有的超常天賦已經(jīng)本能的調(diào)動了手臂乃至全身,不知不覺的解決了所有的技術困難。作為普通的鋼琴演奏者,是沒有足夠的天賦可以在練習音樂表達的同時,本能的消化掉技術難點的。因此,要克服技術難點,彈奏者不能只關注手的活動,而是需要發(fā)掘手指以外的其它各部位的運用,包括軀干的運用和手臂的運用。
二、手臂的組成
手臂分為大臂、前臂、手;用關節(jié)來說,稱為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
(一)軀干,指演奏者坐在琴凳上的身體部分。在鋼琴演奏中。軀干有兩個作用:一個是用來表現(xiàn)樂曲的基本節(jié)奏感;一個是作為整個手臂的支撐。
(二)大臂,指手臂的上半部,大臂和身體由肩關節(jié)連接起來。肩關節(jié)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jié)之一,它可以向各個方向伸展,也可以旋轉(zhuǎn)。
(三)前臂,指手臂靠近手部的部分,包括肘關節(jié)。肘關節(jié)可以讓前臂向上抬起和向前伸直。前臂由兩根骨頭組成,它們可以使前臂左右的轉(zhuǎn)動。
(四)手部,由手掌和五個手指組成。手腕支配手的活動,手腕可以旋轉(zhuǎn)運動,但左右運動有限。除大拇指外,其它的四個手指,各有三個指關節(jié)。第一關節(jié)和第二關節(jié)只能上下的收縮伸展。與手掌連接的三關節(jié)不僅可以收縮伸展,還可以做有限的旋轉(zhuǎn)動作。
三、手臂不同關節(jié)和部位的運用
首先,彈奏者需要建立身體的基本節(jié)奏韻律。沒有身體的基本節(jié)奏韻律,就談不上手臂的運用。在聆聽音樂時,身體隨之響應樂句的節(jié)拍,構(gòu)成了身體的節(jié)奏韻律。換而言之,身體需要融入到音樂中,參與到樂曲的起伏和強弱變化中。身體的節(jié)奏韻律是音樂內(nèi)在節(jié)奏和韻律的體現(xiàn)。身體勾勒出節(jié)奏輪廓最容易的方式是身體隨拍點輕微的彈跳或擺動,如同“舞蹈”一般。當具備了身體的基本節(jié)奏韻律后,演奏者要掌握手臂的運用。運用手臂在鋼琴彈奏中不可缺少,沒有手臂的參與,手無法覆蓋整個鍵面,也無法自如的在鍵盤的任何位置上彈奏。
(一)手臂的上端即大臂,是力量的源泉,來自大臂的力量通過手傳遞給琴鍵;大臂肩關節(jié)不間斷的運動,構(gòu)成了樂曲的節(jié)奏框架。下面的練習可以幫助彈奏者掌握大臂和肩關節(jié)的運用:
這個練習的關鍵在于,彈奏者把肩膀到手指尖的整個手臂當作一個整體活動,揮動起整個手臂,由大臂來控制音符的下鍵。大臂落下后,不要去壓琴鍵或粘住鍵盤。大臂落下后繼續(xù)用力壓鍵,只會浪費力氣,破壞可能有的速度和力度效果。對于首次訓練大臂使用的彈奏者,可能會感覺不到肩關節(jié)。這時候,他們可以想象推拉窗戶或掃地時的運動,這樣會更容易的找到運用大臂的感覺。其次,在做上面這個練習時,訓練耳朵去聽它的半音階八度,把重復的八度音當作過渡音。即使是在練習中,也把半音階八度當作樂句來處理,因為音樂表現(xiàn)總能有助于技術的實現(xiàn)。另外,在練習中要保持手臂動作的連續(xù)性,即使偶爾彈錯音也不能中途停下,打斷手臂的連續(xù)性。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慢練,彈奏者會逐漸感受到大臂和肩關節(jié)的存在,大臂力量的釋放,和大臂在音符之間的移動。
(二)手臂的中間部分:前臂。前臂善于連續(xù)的上下振動,與手配合發(fā)出快速而顆粒的聲音。前臂與手部的配合體現(xiàn)在下面這個片段:
這類音型原則上使用前臂肘關節(jié)下鍵,肘關節(jié)連續(xù)的上下運動可以彈出極快的八度。然而,單靠肘關節(jié)下鍵,前臂振動顯得太頻繁。肘關節(jié)和手部腕關節(jié)需要互相配合,當肘關節(jié)抬起時,手腕支配手部向下彈出音符G,同時肘關節(jié)抬起預備彈下音符升G。這樣一來,兩次肘關節(jié)的下鍵,可以用一組手腕和肘部的配合來代替。用手腕與肘部的上下配合,節(jié)約了一半的動作。可以讓困難的段落演奏得極快而且輕松。同樣的肘關節(jié)和手腕的配合出現(xiàn)在肖邦練習曲,op.10,no.7:
在這個片段中,肘關節(jié)抬起而手往下彈奏出三度音辰,接著肘關節(jié)向下彈出六度音辰。肘關節(jié)在一次上下運動中帶出了兩個音辰。沒有肘關節(jié)和手腕的配合,手指會不得不為每個音辰下鍵,這樣的運指會使手指迅速疲憊。在練習手腕和肘關節(jié)的配合時,手腕得始終保持相對放松。放松的手腕保證了在三度音辰換手位時,手腕可以靈活的把手掌往左或右“甩”到位。
(三)任何時候,肘關節(jié)和手的配合,都離不開肩關節(jié)的參與:
在這個音型中,肩關節(jié)揮動彈出第一個和第四個音符,即有重音的地方,勾勒出節(jié)奏輪廓。在兩個重音之間,大臂保持落下不動,由前臂的上下振動來完成中間的音符。前臂的連續(xù)振動讓重復音發(fā)出敲鼓般的音樂效果。
四、提高彈奏的準確性和克服技術難點
(一)手臂在彈奏準確性中的運用
控制準確性,需要手在下鍵前放到準確的位置上。手在整個鍵盤上的運動可分為平行運動,直線運動和前后運動。手的平行運動指手在鍵盤上左右的水平面活動,手通常通過水平運動擺放到正確的音符位置上。手的直線運動指在鍵盤上的下鍵動作,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和手部的三關節(jié)都可以做這樣的下鍵動作。手的前后或里外運動指,由于鍵盤有黑鍵和白鍵之分,而且五個手指的長短不一,手為了彈奏正確的音符和黑鍵,在鍵盤作出的調(diào)整動作。掌握手的這三種運動的正確用法,鋼琴演奏的準確性將提高很多。
1.在水平運動中,手的定位由肩關節(jié)控制。肩關節(jié)比手臂中的其它關節(jié)能橫跨的幅度都大,只有肩關節(jié)的運用可以讓手覆蓋整個的鍵盤。肩關節(jié)在水平運動中帶動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和手部的三關節(jié),完成所有的音符定位工作。在找音符位置的過程中,避免用手指指尖去夠每個位置。手指作為手臂的末端部分,它們只隨著手臂移動,而不需要獨立的去找準音符位置或控制水平運動。
2.彈奏者通常認為下鍵就是手指三關節(jié)彈出音符。其實,手臂中的各個關節(jié)都可以上下運動彈出聲音。比如,肘關節(jié)擅長彈奏出如敲鼓般的聲音。或者,讓肘關節(jié)和手部如同蹺蹺板般配合,一頭抬起時一頭向下,來彈奏出快而清晰的雙音段落。
3.因為手指的長短不一樣,加上黑鍵離身體比白鍵更遠,手在鍵盤上里外的變動讓演奏變得艱難。克服這類音符里外距離的障礙,需要調(diào)動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和手腕。這三個關節(jié)的協(xié)調(diào)能夠消化掉音符之間的距離,讓彈奏變得容易。例如,手小的人彈奏半音階型的八度和弦時,大拇指不得不懸掛在白鍵的邊緣上,要讓手部有效的移動到下一個黑鍵上,必須啟動肩關節(jié),把整個手臂往鍵盤里面帶。假如不運用手臂,而是用大拇指指尖向里伸展,手腕會立即被拉緊,限制手指接下來的彈奏。
綜上所述,彈奏中準確性的掌握關系著樂曲的整體效果。真正控制音符準確性的是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和手腕。手指作為手臂的末端部位,不能獨立的負責音符的定位和下鍵。當手臂由肩關節(jié)到指尖統(tǒng)一的運用到彈奏中去時,樂曲的準確性便能本質(zhì)上的提高了。
(二)手臂在重復音中的運用
輕松演奏快速、清楚、帶有強弱起伏的重復音段落,僅僅靠手指技巧無法取得應有的演奏效果。首先,聆聽重復音段落不要一個一個音來聽,而是當作一個整體樂句來聽。一個一個聽音符會導致手指一次一次的用力下鍵。手指和手臂很快就感到疲憊和僵硬;要訓練耳朵把重復音當樂句聽,讓它具有音樂性和整體感。其次,把大臂、前臂、手掌和手指同時協(xié)調(diào)起來運用。重復音段落的第一個音和有重音的地方,用大臂下鍵,這樣可以帶出樂句本身的節(jié)奏感。同時,前臂即肘關節(jié)帶動起手和手指完成余下的音符;肘關節(jié)能快速的上下震動,是完成快速重復音最好的工具。彈奏重復音的過程中,手指本身不需要去下鍵,它跟著前臂下鍵,同時前臂跟著大臂下鍵。手臂所有的關節(jié)全部調(diào)動起來,整體的完成一個技術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大臂首先啟動,帶動前臂和手。例如,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片段時:
大臂在每組音的第一音和第三個音用力,帶給樂句節(jié)奏感和旋律線。同時,前臂上下連續(xù)的振動,彈出顆粒而清楚的重復音。沒有大臂和前臂的運用,重復音段落會缺乏強弱變化,聲音也難以從大臂傳遞到琴鍵。同時,手腕保持通透,隨時配合肘關節(jié),把手部轉(zhuǎn)移到不同的鍵面位置上。
前臂用斷奏的方式練習重復音。任何快速的重復音都應該是斷奏而非連奏。練習時,首先放慢速度,大幅度的上下運動肘關節(jié),隨著速度的提高,前臂的振動幅度逐級變小。在練習重復音的過程中,手腕保持相對放松和靈活,前臂的振動才能通過手腕到達琴鍵。
(三)手臂在顫音彈奏中的運用
假如彈奏者孤立的使用手指去完成顫音,手指無法把顫音彈得流暢,更不可能做出音樂起伏和節(jié)奏感。更加糟糕的是,耳朵會錯誤的把樂句當作單獨的音符來聽,阻止彈奏者內(nèi)在音樂感的形成。用大臂和前臂彈奏顫音,不僅在技術和音樂上完美,而且會讓演奏者感覺輕松自如。
1.八度顫音
八度顫音聽起來應該是均勻的,所有的音符融合在一起,形成優(yōu)美的線條。耳朵不能把音符拆開來聽,也不能有任何動作去破壞顫音的流暢性和整體感。八度顫音不應當被當作單純的技巧來練習,而是當作一種表現(xiàn)音樂內(nèi)容的手段。大臂彈出八度顫音的第一個音,隨后大臂帶動前臂和手指完成顫音。在彈奏過程中,整條手臂會隨著強弱起伏自然的收縮和伸展。當運用大臂和前臂時,手指需要緊貼鍵面。準確的說,手指與鍵面沒有縫隙,看上去手指與鍵面是一體的。另外,手腕也積極的參與了手臂各部位的配合。單獨的運用手腕沒有意義,手腕是作為大臂和前臂傳遞聲音的媒介,讓大臂發(fā)出的力量通過相對放松的腕骨傳遞到鍵盤里。當上述手臂各部位正確的同時運用時,艱難的八度顫音會變得輕松,而且聽上去如同流水般均勻流暢。最后,練習八度顫音時,身體要感受音樂內(nèi)在的韻律,不能為練技巧而練技巧;耳朵堅持把八度顫音當樂句去聽,勾勒出音樂的起伏和表情來。
2.單音顫音
單音顫音與八度顫音的彈奏方法不同。八度顫音是依靠整個手臂各部位的協(xié)調(diào)完成的。有些單音顫音可以僅靠手指彈得快而優(yōu)美,而且沒有一個固定的彈奏方法去彈奏單音顫音。還有些單音顫音,需要手腕、肘部和手指的相互配合來完成。例如肖邦練習曲,op.25,no3
在這個樂段中,每一組顫音由手肘帶動手部,讓手能夠自如的在琴鍵上變換位置。手腕配合手肘指揮手指動作。顫音的彈奏由手指下鍵和前臂轉(zhuǎn)動完成。手指下鍵時,與之配合的手腕適度的上下運動。過度的使用手腕,會讓顫音笨重而不流暢。運用手腕的同時,手肘放松,隨著音型的方向移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譜例中的四個32分音符要做為一個單元而不是四個不同的音符來聆聽和練習。另外,要用非連奏來練習顫音。非連奏的練習幫助顫音彈得清晰;練習速度應該循序漸進,從中速增至原速。在音樂表現(xiàn)上,每組音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音運用手肘和手腕帶出重音,使樂句表現(xiàn)出節(jié)奏韻律。
3.三度雙音的顫音
彈奏三度雙音顫音的難度在于,兩個音聽上去得如同一個音般整齊。要做到這點,首先,兩個手指抬起的高度要一樣,下鍵速度和下鍵的力度得一致。眾所周知,每個手指的長度不一,這更為雙音練習增加了難度。第二,手指在負責下鍵的同時,需要預備下組雙音的位置。這需要手肘帶動手部,幫助手指移動到位。第三,雙音顫音更多的依賴手指技巧,因為前臂和手腕特有的左右轉(zhuǎn)動在雙音練習中發(fā)揮不了作用。在雙音顫音練習中,一旦使用手腕和前臂左右轉(zhuǎn)動,手掌會隨之左右傾斜。傾斜的手掌會更加突出雙音手指的長短不一,讓兩個音符觸鍵時間不一樣,造成雙音發(fā)音不整齊。假如堅持使用手腕和前臂的左右轉(zhuǎn)動,手指需要隨時調(diào)整離鍵面的高度,從而保證雙音下鍵的整齊。第四,在雙音中更難變換手位。手指按下雙音,會讓手掌難以移動。彈奏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練習,才能準確的控制手指的這些細節(jié)。從音樂表現(xiàn)上,三度音顫音更不容易彈奏得有連綿不斷的效果,演奏者往往專注于音符的下鍵,忽略了顫音整體的流暢性和音樂起伏。
對于三度雙音顫音,除了必要的手指技巧練習,還需要彈奏者培養(yǎng)內(nèi)在旋律感,音樂想象力和對大臂敏感的控制力。彈奏者把顫音當作有起伏的樂句聆聽,避免三音彈得象手指練習;想象三度顫音是樂曲音樂表現(xiàn)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技術片段。在彈奏顫音時不要孤立的使用手指,利用大臂給予手指力量,充分運用大臂的水平移動勾勒出樂句的節(jié)奏韻律。
三度顫音的練習方法同樣適用于其它雙音顫音,例如四度雙音和六度雙音的顫音。
要克服彈奏顫音的技術困難,有下面幾點建議:
(1)重視樂句的基本節(jié)奏。節(jié)奏是音樂內(nèi)容的重要表現(xiàn)。把注意力投注到表達樂句的起伏上,而不是想著每個顫音的下鍵動作。
(2)調(diào)整好大臂的位置和狀態(tài),想象用肩關節(jié)帶動手臂找雙音位置,而不是手指伸張著去找音符。另外,大臂的運用會強調(diào)出樂曲的基本節(jié)拍,增加顫音的音樂性。
(3)當一組雙音在彈奏時,下組雙音應做好準備,手指調(diào)整到下鍵狀態(tài),雙指抬起到同樣的高度。手指隨時做好下鍵準備,便于大臂及時的把力量通過手臂傳遞給手指。
(4)雙音下鍵的力量來自與大臂,而不是手指本身。大臂通過前臂和手部把力量傳遞給手指,手指最終把力量釋放給琴鍵。
(5)運用手部和前臂的上下交替協(xié)助手指下鍵。在手部彈下一組雙音的同時,前臂抬起預備下一組雙音。這樣一來,本來兩組雙音需要兩次獨立的下鍵動作,現(xiàn)在用一組手部和前臂的上下交替就代替了。下鍵動作減少了一半,動作的減少便于讓雙音顫音彈得更快更輕松。
(6)手位的變換無法用手指完成。肘關節(jié)控制手掌,讓手掌迅速的移動到每個位置上。
(7)練習雙音顫音時,避免聽單音。聽單音會破壞樂句的線條,讓樂曲喪失基本節(jié)奏,最終讓顫音沒有任何音樂性可言。
(四)手臂在八度段落中的作用
鋼琴演奏中,快速的八度段落可以說是另一個技術難點,快速的八度段落因為其高難度的技巧要求讓彈奏者望而卻步。其實,它與上述顫音的練習方法有許多相似之處。只要彈奏者具有相應的技術基本功,手指也能跨到八度,那就有潛力彈奏好快速的八度段落。掌握八度彈奏的技巧并不能靠純粹的練習。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味地練習手指,只會加深錯誤的彈奏方式,得不到應有的效果。許多人花了大量時間練習八度片段,但效果不好。他們很少去思考沒有效果的原因,而是在浪費練習時間的同時,一遍遍的加深錯誤的練習習慣。要知道,錯誤的練習習慣一旦形成,極其難以改掉。總的說來,錯誤的練習習慣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手掌錯誤的擺放八度音;
(2)用手指和手掌去找音和變換手位;
(3)把力量堆積在腕部,并用手腕用力下鍵;
(4)前臂在彈奏時壓下。
除了上述的幾點外,我們知道,錯誤的練習方法有無數(shù)種,而且一旦形成,很難改掉。八度音正確的練習方法只有一種,即正確的控制手臂各部位來達到八度的準確性和力度。長期堅持正確的方法練習八度,最終會有所收獲。下面,針對每個錯誤方法,做出相應的改正。
(1)手掌在鍵盤上錯誤的擺放。按下八度的兩個手指都用指尖接觸琴鍵。事實上,應該感覺是用手掌部分放在八度上,而不是感覺手指伸張開去卡住八度。為了避免用指尖觸鍵,掌握正確的擺放八度的姿勢,首先做以下這個練習:放松手指各關節(jié),讓手掌呈放松的自然狀態(tài),輕輕的放在鍵盤上,然后大拇指和其它手指如同手掌的一部分延伸出去。做這個練習時,特別注意手指是由指關節(jié)伸展開去的,而不是指尖。當學會正確擺放八度后,運用大臂的肩關節(jié)來彈奏八度音辰,而不是用手來彈奏。肩關節(jié)可以自如的水平運動,大臂彈奏八度,既準確又輕松。同時,手臂尤其是手部看上去很安靜,沒有多余的動作。
(2)用手指和手掌移動八度的習慣特別頑固。要改掉它,只能強化大臂和前臂的運用,來取代手的動作。如前所述,大臂是力量的來源,它的水平運動賦予樂曲自然的節(jié)拍。大臂的另一個關鍵用處在于肩關節(jié)左右移動,帶動手找到每個八度的準確位置。從音樂表現(xiàn)上,大臂的水平運動會填滿八度音辰間的間隔,讓段落顯得流暢和自然。下面譜例中帶跨度的八度和半音八度都運用大臂來完成:
這段練習當中的帶跨度的八度,需要演奏者使用大臂來回運動。對于半音八度,大臂可以本能的消化半音間的距離,平行的彈奏。唯一不同的是,有跨度的半音帶有少許的上下觸鍵動作,而在半音八度中上下的觸鍵幾乎沒有,取而代之的是連貫的水平運動。反之,如果彈奏者用手部練習下鍵和預備八度,彈奏者會立即發(fā)現(xiàn)手的上下動作很頻繁,對它們感到難以應付。為什么大臂平行彈奏會比手部上下來下鍵練習八度容易許多呢?因為當彈奏者使用大臂時,手只負責把大臂的力量傳遞給鍵盤,而不會有多余的動作。如果不使用大臂,讓手部在負責用力觸鍵的同時,還要伸展著去預備下一個八度的位置。這樣錯誤的練習會讓彈奏者的手和前臂承受巨大的壓力,從而使八度段落變得異常艱難。
對于那些剛接觸大臂練習方法的彈奏者,應該從很慢的速度開始。想象鍵盤上八度與八度之間有很長的距離,然后啟動肩關節(jié)平行的在八度之間下鍵。在很慢的速度練習中,彈奏者更容易感受到大臂的使用,控制手和手指不去參與大臂的運動,等到觸鍵的一剎那,把力量釋放給琴鍵。
(3)如同許多彈奏者錯誤的認為八度段落是手指發(fā)力下鍵的,他們也認為八度靠手腕彈出。但事實證明,用手腕彈奏八度,難以達到輝煌的炫技效果。當觀察八度段落的彈奏時,我們往往特別注視手臂前半部的動作,因此認為手在做彈奏八度的一切工作。其實,大臂和前臂也在積極的運動,只是手看上去比前臂和大臂活躍多了。八度技巧不是使用手或手腕就可以掌握的,它是手臂各關節(jié)一連串運動協(xié)調(diào)的結(jié)果。大臂啟動力量和負責找音符,前臂上下振動彈奏八度,手指在觸鍵的一剎那把力量釋放給琴鍵。有時,大臂也直接下鍵觸鍵,它用于需要制造特殊的重音效果的地方。由此可見,大臂的連續(xù)動作和前臂連續(xù)的振動動作的融合制造出了輝煌的八度演奏。我們可以從那些偉大的鋼琴演奏家的演奏中看到這一點。
(4)在八度練習中,壓低前臂意味著手腕放低。手腕放低有助于用手腕振動彈奏八度的地方,但不適用于用大臂揮力的八度段落。用手腕彈奏的八度由于力度有限,無法達到輝煌的演奏效果。毫無疑問,在快而強的八度段落中,擁有大肌肉群的大臂和前臂帶動和激發(fā)了擁有小肌肉群的手腕和手部,手臂中的各關節(jié)互相協(xié)調(diào)達到應有的音樂效果。前臂在八度中不應該壓下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前臂的肘關節(jié)在使用時會本能的向上抬而不是往下壓,然后帶起手部上下振動彈奏出八度音。其次,肘關節(jié)的抬起離不開大臂肩關節(jié)的提起。最后,大臂的力量通過手臂大到鍵面,壓低的前臂會阻礙力量的傳遞,還會影響肘關節(jié)的彈奏速度。由此可見,前臂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壓下,否則無法完成一連串的關節(jié)配合。
八度段落的完美彈奏依靠手臂各關節(jié)的配合。大臂的用力和肘關節(jié)的快速下鍵保證了技術上的成功,并讓演奏者對八度段落感到輕松。任何時候在八度彈奏中感到吃力,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檢查大臂的運用并調(diào)整它,因為沒有大臂的使用,難以達到期望的技術效果和音樂。
綜上所述,手臂在鋼琴彈奏中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彈奏得準確性,重復音的彈奏,顫音的彈奏和八度音的彈奏都離部開手臂的運用。在鋼琴練習和演奏中,要把注意力從傳統(tǒng)的手指技巧上移開,投入到手臂的運用中去,讓手臂的各個關節(jié),即肩、肘和手腕之間互相配合,并與手指互相協(xié)調(diào)起來。手臂運用和手指運用相結(jié)合,可以快速地消滅技術障礙,掌握全面的鋼琴演奏技巧,讓練習發(fā)揮最大的效果,同時讓演奏者獲得技術上的解放,讓技術為樂曲的音樂內(nèi)容服務,達到最好的演奏音色和音樂效果。
參考文獻:
[1][匈]約瑟夫·迦特.鋼琴演奏技巧[M].刁紹華,姜長斌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