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宇暉
摘要: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的經濟、文化水平的提升,許多家長都會花費心思地去培養孩子學習音樂。在音樂學習中,有一門教師不可忽視的課程--視唱練耳,它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必修課,涵蓋了多方面能力的培養。來自德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體系對全世界的音樂教育有深遠影響,本文針對兒童學前階段的身心發展,進一步闡述奧爾夫理論與實際教學過程的結合。
關鍵詞:節奏朗誦 聽力訓練
一、教師如何進行兒童音樂教學計劃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創造音樂和對音樂反應的能力,音樂來源于生活,是應該屬于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音樂的學習不可能完全自發地產生,必須要有教師的指導并設計合理的教學計劃,計劃中的教學目的是否合適孩子本身是檢驗計劃合理性的標準之一。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為孩子設計的音樂教學計劃要注意到孩子的個體需要與心理、生理的變化發展。
音樂教學設計不是偶然出現的,應當是有安排、循序漸進的步驟與過程。對于孩子來說,應設計一些能激勵、促進他們愉快地參與音樂學習的計劃。有計劃就當然少不了目標,能否實現合理的教學目標可算是檢驗計劃的標準,對于較為幼小的兒童來說,可以制定以下幾項目標:一是以培養學習音樂的興趣為主;二是學習優美諧和地歌唱;三是調動孩子的各種器官來聆聽音樂;四是學習并創造動作來配合音樂進行律動。計劃事實上是基于目標而高于目標,具體的教學過程也是在有計劃的前提下才能出現。身為孩子音樂活動的啟蒙者、指導者,我們要依據孩子對知識學習的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
二、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
奧爾夫創立的音樂教育體系是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一種教育體系,在中國當代音樂教育中也是極具影響力的。要在音樂教育實踐中恰當地運用其教學法的核心與精髓,首先還是要對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有深入的了解,不管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結合本國的實際教育狀況的同時結合其教學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模仿。
奧爾夫在其音樂教育實踐中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原本性音樂,其觀念中最本質的是對音樂的存在方式,即對音樂教育實施、參與的方式進一步地認識。奧爾夫曾說:“原本的音樂絕不只是單純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和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中。”構成原本性音樂觀念的整體是由音樂存在的形態元素、音樂的行為方式及音樂教育的參與方式三個方面組成。在奧爾夫音樂教育觀念中最本質的特征是對音樂教育實施與參與的方式。
三、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
(一)聽力訓練
奧爾夫認為通過動作對音樂作出反應本身既是節奏感訓練,同時也是聽力訓練。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運用繪畫、動作等手段對聽作出即興的反應,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辨能力、聽覺記憶力及對聲音的敏銳性。在音樂教育中,聽是感知音樂的重要手段,它的地位比識譜、演奏、演唱等一切技能都要高,音樂的審美能力也是從其中的訓練發展而形成。培養音樂聽力的意義在于它能使得人富有感情、富有觀察力和洞察力。所有的音樂體驗與學習都離不開聽力,有效并系統地培養聽覺能力是開展音樂教育的重要方面。
關于奧爾夫音樂教學中的聽力訓練教學涵括以下四點:1.聽力素材的創新;2.結合動作反應;3.訓練內容的擴展;4.圖形譜的應用。在聽力素材方面,所采取的材料已經不僅僅停留于樂音材料,還加入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對孩子來說,從熟悉的聲音、環境開始來進行學習,會更好地引起他們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理解力與想象力。在動作教學方面,當身體親身參與到聽力訓練中時,能促進感受的敏銳性與反應的靈敏性,活躍課堂氣氛,提供教學質量。在音樂的學習內容上,除了傳統學習的音高、音程、和弦、旋律、節奏等方面的訓練以外,奧爾夫音樂教育中聽力訓練更強調從音樂要素到曲式結構、音樂風格的過程進行系統教學。音樂的類型也不僅是古典音樂的為主,而擴散到現代音樂、各國民族音樂、通俗音樂等。
(二)節奏教學
節奏是音樂中最基本的元素,是整個框架的支架。20世紀初,奧爾夫受到達爾克羅茲等音樂教育家思想的影響,同時也在創辦京特學校的過程中,他有了想要建立一種新的節奏教育的念頭,把音樂教學的重點從片面的和聲教學轉移到節奏教學上。節奏教學在音樂教育中,能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學生的讀譜能力,增強學生的音樂記憶力,挖掘學生的音樂感覺與表現能力。對于孩子來說,節奏是一種個體體驗,發展節奏的反應能力是需要通過許多體驗才能形成。我們應該創造更多機會給孩子,讓他們自然本能地反應音樂,而不是強制性地教學。奧爾夫將語言引入了節奏教學中,他認為應當充分發揮人聲和語言,并將其作為節奏教學的出發點,如以身體動作拍打節奏配合口讀唱一些詩歌或者歌詞。每個孩子出生后首先會學的能力就是說話,利用語言開始的音樂教學會使孩子們感到親切熟悉,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會減少心理障礙。充分體現了奧爾夫音樂教育觀念的一個教育原則——從孩子熟悉的活動與環境入手進行教學。
一是以姓名或詞語開始的短節奏,一般為語言中最短小的并具有一定音樂意味的字或詞拼湊成最小的節奏單位,大概是由兩到三個字組成的詞語,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范圍,如植物名、動物名等。二是諺語或句子,是對第一點的擴充與升級,在詞語訓練的基礎上發展,開始訓練短句的節奏練習。三是詩歌或童謠,是第二點的增強版,結構與段落的出現,難度增大,可以運用卡農的輪唱手法進行多聲部的節奏練習。
在實際應用中,教師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宜個人教學與學生能力的方法,也可以適當地進行改變或者創造。只有不斷地創造與發展,音樂教學才有前進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坦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尹愛青,曹理,繆力.外國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王萍,張忠平.兒童學習視唱練耳[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