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雙
摘要:音樂教學評價是音樂課程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指導思想是依據《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運用科學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對音樂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過程和效果進行一系列的價值判斷。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把培養與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作為根本的重點。
關鍵詞:音樂學習 評價 解讀
在音樂新課程中,學生的音樂學習評價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有三個層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顯然,這也是我們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評價的三個方面內容。
一、音樂教學評價倡導的基本理念解讀
(一)關注學生的發展:以促進評價對象發展為根本目的,重過程、重評價對象為主體性。
(二)重視“以學論教”:音樂的教學評價要體現以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原則。也就是說,要重視學生的發展,不能單純地以某一項的學習成果來評價學生,我們的評價要能夠體現學生的綜合學習狀態,包括參與的態度、與同伴合作的態度、學習成效等等。
(三)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音樂既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又是一種極具創造性的活動,尤其是音樂的表現與創造更離不開實踐活動。因此,音樂教學評價強調通過實踐活動,注意學生的參與體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與體驗,并且在參與中表現自我,展現個性,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鼓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傳統的學習評價與操作矛盾解讀
傳統的音樂學習評價是一種功利性的評價,片面地注意音樂學習的效果,而忽視了個體的發展,且評價的手段比較單一,過于重視結果,而忽視了日常的、動態的、過程性的評價。從而使評價的結果無法客觀地發映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對評價的結果不滿意,使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護。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現狀,新課程標準才提出要用發展性的評價來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以重視學習的過程為目的,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為目的。
三、農村中小學在音樂學習評價的特殊性解讀
農村中小學音樂學習在評價上既存在著上述音樂學習評價中的通病,還有一些屬于自己的獨特問題。這是由于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經濟發展、人文特色等條件所制約形成的。
(一)基本硬件設施的欠缺
由于農村經濟條件的限制,許多中小學校連基本的音樂教學場地都無法提供,更不用提在學生音樂評價方面提供多少施展的空間了。而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如何貫徹音樂教學評價的理念才更值得我們去研究去探索。
(二)軟件設施的欠缺
許多農村中小學沒有專業的音樂教師,其音樂課都是由語文、數學老師兼課,或者一位音樂教師擔任全校的音樂教學任務,使其疲于應付日常的教學工作,無暇鉆研其它的教學研究。農村中小學校音樂教師的欠缺已然是事實,而從業人員的非專業化也制約了農村中小學音樂的發展。
因此農村中小學生在音樂學習評價方面應該存在著更多的問題,與城市中小學生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四、發展性評價解讀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有八種智能,多元智能理論對教學評價的啟示是:每一個學生都有可以開發的潛能,但所表現的領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從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勢,并且促進其優勢面的發展。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從某一特寫的層面去解讀每一個學生,必然是不客觀的,也是極度不科學的。發展性評價應該與這一“多元智能”的理論是相依的,就是運用可行的一些評價技術,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個體去用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
當我們把課程評價作為一個整體的教育活動過程時,那就不能僅僅以學習的效果來作為評價的標準。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生的起點、學習的方法、學習的過程、最后包括學習的效果,甚至于教師的教學行為等等這一系統的綜合才能比較發展性的評價。但需要切記的是,無論我們的評價之路如何發展,其核心要素仍然是學生、教師、教材,而且這三大要素也是和教師關系最為密切的。
五、農村中小學音樂學習評價之路解讀
音樂教學評價的目標是通過對教學過程中各個因素的測定、分析和評價,發現音樂教師教學評價中值得肯定的做法及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以保持其合理部分擯棄其不合理部分,達到優化音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音樂教學質量。而農村中小學音樂學習評價又有著與城市不同的客觀原因,這是因為其獨特的經濟環境以及地域環境的差別造成的。因此,農村中小學生音樂學習的評價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學生音樂學習評價的重要方面。音樂學習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有其獨特的地方,如學生的學習過程即是體驗的過程,而有時候這些體驗是非常內在的東西,很難通過外在的一些形式把它表現出來,因此,教師要注意學生在體驗方面的內在心理活動,即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建立是否正確,是否有一些變化,是否產生了對人生、社會、時代、自然等的一系列思考,是否在態度、興趣、審美取向方面發生了一些變化?
(二)注重學生音樂學習過程與方法評價
由于農村的中小學生音樂的基礎較差,起點較低,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時,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過程與方法。在這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了進步,學生是否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并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注意了情感的體驗,與同學們間有否合作等等。
(三) 注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評價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關于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內容,主要有:音樂基本技能、音樂與相關文化。在音樂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時,是否注意體現學生音樂學習的差異性,是否有利于發展和發現學生音樂學習的潛能,建立音樂學習的自信心,促進音樂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促進音樂感受、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學生音樂學習評價成為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
如果說音樂教學評價就像一把“標準尺”,對教育教學的發展起著“定標導航”的作用,那么我們都希望這是一把公正的尺。對于廣大的農村中小學生而言,正確運用這把尺子,讓它合理、公平與公正便是我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