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
駱冬青: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美學、文藝理論、文化理論。著作有《新聞眼》《文藝之敵》《形而放學:美學新解》《心有天游:明清小說美學》《毒蛇》等,另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2015年12月20日下午,由《初中生世界》編輯部主辦的江蘇省第十四屆中學生作文大賽(初中組)決賽在南京舉行。駱冬青教授作為大賽評委,也蒞臨現場。而我有幸作為《初中生世界》雜志的小記者,面對面地采訪了駱教授。
在采訪之前,我聽說駱老師為人非常隨和,常于幽默風趣的言談中講述奧妙的知識和道理,深受學生敬愛。而采訪駱教授后,我對此深有體會,感覺受益匪淺。
一
因為駱教授多年關注高考,并且多次參加高考作文命題,采訪一開始,我們便圍繞“如何學好語文”這一中學生關心的問題展開了對話。首先,我向駱教授請教:“現在的中學生想要在語文方面有所提高,該做些什么呢?”駱教授回答說:“如果遇上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學生的語文自然就能學好,只需按照語文老師提供的方法去學習就可。但是,如果實在遇不上好的語文老師,就只好靠自己讀書。自己讀書最重要,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關鍵。讀古典詩詞、散文、小說,或者各種雜書都可以,主要是要讀‘好書、經典的書。自己的興趣與合適的‘書一旦相遇,就能用‘心去讀。一本一本地讀下來,然后去體會里面的好處,對語文學習大有裨益。比方說讀古體詩詞,找一種比較好的注解本,也不一定要全部讀完,讀大半本就差不多能掌握里面的知識點,這種功夫是必須下的。提高語文水平就是要看‘閑書,所以語文學習是需要花時間的;但現在的問題是學生課業繁重,往往是其他的課程作業擠占了閱讀時間,以致中學生難以找到讀書的時間。”
我還向駱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一個困惑:“語文老師會教給我們許多閱讀題的答題模式和技巧,這對于提高我們的語文能力有幫助嗎?” 駱教授認為這要從兩個方面去看:“一方面,掌握一些答題技巧和模式對語文學習是有一定幫助的。拿古典詩詞來說,其體式、格律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模式,有些意象和典故也有固定的寓意。掌握了這些固有規律,對理解古典詩詞是有幫助的。尤其在考試答題時,有助于更快捷地分析出正確答案。像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專著《文心雕龍》,就把各種文體模式總結出來,教人如何讀與寫。而讀者掌握了這些技巧,就有助于讀懂作品。另一方面,學生不可一味地依賴于答題技巧。好的文章,是各有巧妙不同的。因此,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命題人在設計考試題的時候,一般都是多方考慮,力求考出一個學生真正的審美能力。因此,學生平時還是要注意閱讀的積累,考試時,要在真正理解文章的基礎上答題,要一句話一句話地去讀,從頭讀到尾,才能正確把握文章的意思。”
二
之后,我們又談到了寫作問題。現在的中學生在考場寫作時,都傾向于寫記敘文,因為寫議論文比較容易偏題。駱教授認為:“議論文寫作在確定了論點之后,需要有一個從概念到邏輯推理再到判斷的過程,需要將對概念的深刻理解與準確的判斷緊密貼合,這個能力是平時訓練出來的,比較難掌握。然而,大多數人對考試作文中的‘文體不限有所誤解,將其理解為就是記敘文、議論文二選一。其實,議論、記敘是一個大的概念,而文體則包含甚廣,有許多文章體式。就高考作文來說,命題要求的本意是讓考生選擇合適的文體表達自己的想法,寫出精彩的文章,也就是說,考生選擇小說、散文、戲劇、雜文等文體都可以,甚至可以自己創出一個文體。”而對于如何將作文寫好,駱教授覺得最重要的是要有“靈性”。他經常對自己的研究生強調“靈性”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很高很強的審美能力,需要一個培養的過程。他說:“對于一般的初、高中學生來講,要想寫好作文,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文體規則,要知道小說該怎么寫,散文該怎么寫,雜文該怎么寫……最重要的是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寫作要有想象力、創造力,可以標新立異。而在考試作文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審好題,要按照題目的要求去寫。比如說‘懷想天空這個題目,如果考生只寫天空,那得低分的原因就是文章里只有天空,沒有懷想。命題作文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寫作者既可以有很美妙的想法,也可以把自己美妙的想法十分暢快地表達出來,但同時不要忘了命題的限定。考試作文的特殊性,毫無疑問地限制了考生的寫作自由,這要求考生在平時就要培養自己審準題來做文章的能力。但是,如果考生在命題的限制范圍內,施展才華,標新立異 ,往往會獲得高分。所以,寫考場作文時不要懼怕標新立異,只要不離開命題的‘意,你的作文便會出彩。中考、高考閱卷是由多個老師即閱卷組共同評分,有創新而又不跑題的作文,通常會獲得老師們的推許。”
三
采訪中,駱教授還詳細地談了語文高考題型與如今出現的一些學習誤區,他說:“語文試卷目前分為幾個部分。一部分是語文基礎知識方面的,這部分應當逐漸地從高考試卷中剔除。特別是2017年之后,要進行題型改革,把一部分基礎知識放到學業水平考試中去考;但在沒有改革之前,命題組也嘗試著做了一些變化,比如把前面的字音和字形類題目都去掉了,因為這一塊浪費學生和老師的時間太多了。其實,這類題目總共只有6分,卻花去了師生大概30%的復習時間。還有一類所謂的‘語言運用題,給一個例句,要求仿寫句子,這類題目趨于模式化,很死板,很難考出學生的語文能力。高考語文的命題傾向是從知識性的考查變成能力性的考查,要出能考出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的題目,如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鑒賞,等等。現代文閱讀又可分為文學類的和議論文類的,能比較綜合性地考查一個人的語文水平,要看考生能不能讀出文章的精微之處,能不能讀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么。”
聽了駱教授的話,我想到一個問題:“中考與高考試題的題型幾乎如出一轍,現在高考已經將字音和字形類題目去掉,如果中考試題也發生相應改變的話,對于初中生掌握漢語字詞的能力會不會產生影響呢?”駱教授回答說:“其實對于字詞的訓練,在小學階段就可以完成。而對于字詞掌握情況的考查,通過作文板塊完全可以達成。我們能夠從作文中看出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如果能把一篇作文寫好,證明文中的那些字詞對考生來說已經沒有問題了。掌握2000到2500個漢字,就可以流利地進行日常書面交流。老舍也曾說過‘常用的漢字是很少的。而試卷中的字音字形類題目,往往考一些不常見的字詞和讀音,幾十年考下來,題目越來越偏,把學生的精力和時間都浪費了。”由這個話題,駱教授還引申到了現在很熱的“漢字大賽”:“當時江蘇賽區的總賽點就設在南京師范大學,我是評委之一。這次比賽的設定是以考常用字為主。一個初中教師在比賽間隙來到評委組,說:‘我們都讓學生專門背《康熙字典》上面的字了,你們怎么專門考這些容易的?這個老師的想法就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錯誤觀念。專考生僻的字,這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什么幫助呢?”
駱教授的一番話說得我頻頻點頭,深以為然。帶著深刻的啟示,我愉快地告別駱教授,結束了這次有意義的采訪。
(指導教師:吳 璇)
本書是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重點課題“明清小說經典的美學研究”的一個子項目,是駱冬青老師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
本書從明清小說的“敘事”出發,但不拘泥于“事”與“理”,而是堅持“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一切都在心中”的觀點,將明清小說史看作中國的“心史”,認為明清小說證明了在任何境況下,中國精神的特質乃是“心有天游”。“心有天游”,強調的是道在心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注目于民族精神的深層結構,乃至精神密碼的同時,更注重于民族心靈的奮發與開拓,民族心靈的抗爭與超越。
本書選取了一個新的角度,把世界還原為一個“有形的圖像時代”,在人與人以及人與物的關系中抓住了欲望這個主線,著重分析和闡釋在欲望得到充分釋放以后的千姿百態的生活現象,并將這種分析和研究方法稱為“形而放學”。全書從審美的角度,透視了政治、經濟、道德、藝術,因為在這四大領域,人的欲望表現得尤其充分;同時,這四大領域也幾乎涵蓋人類社會生活,它們既不是單純的形而上,也不簡單屬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
美,可以在一瞬間摧毀人的整個價值系統,讓人痛感以前的生活毫無價值。同時,美又是一種最高的價值標準,如天光乍現,似醍醐灌頂,讓人們明白了一切的微不足道,讓一切以前感覺不錯的事物,統統變成了沒有意思的追求。
從文學研究到文化研究,從社會文本到生存文本,都可以用美學的眼光進行透視。但是,美學的思考本身就存在著一種矛盾,即以理性來處理感性的現象。這樣的矛盾牽涉到人文學術的根本。為正視這樣的矛盾,本書倡導一種平等對話和自由對抗的精神,以“知己知彼”的“對敵”的方法深入文本,用美學的以及文藝的方式,解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