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26日首次發布《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白皮書對海洋、太空、網絡空間、核力量這四個重大安全領域做出闡述,提出了中國“海外利益攸關區”的概念,強調了海上軍事斗爭準備的意義等。這是中國發布的第九個國防白皮書,可以看成是中國軍事透明努力的一個“常態化行動”。但它的發表遇到中美就南海問題開展立場博弈的敏感時刻,國內外的解讀都充滿了興奮點。
軍事戰略拔得再高,談的也是軍事,而軍事的面孔總是嚴厲的。中國輿論從白皮書中找出“最提氣”的那些表述,西方媒體則拿著“中國威脅論”的放大鏡審視這份白皮書,這樣的解讀對中國“戰略”來說都有掛一漏萬之嫌。
中國軍事戰略是國家整體戰略的一部分,是后一戰略的保護層和針對最壞情況的方案設計。了解中國軍事戰略既要細致全面,又很忌諱專門從中發現“細節”,以戰術性關注代替真正的戰略把握。
中國的國家戰略就是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傳統地緣政治觀依然盛行的現實國際環境下實現和平崛起。中國的軍事戰略是要對這一國家目標提供強大保障,中國國家總戰略的和平本質決定了軍事戰略的基本防御性。
白皮書采納了近年常用的“積極防御”表述,這是因為中國高速發展,利益圈在全球范圍內擴大,中國的防御內容不斷增多,防御線被迫前移。這與進攻性戰略有著本質不同,它們的區別很容易從歷史經驗中得到驗證。
中國是軍事上謹慎、克制的大國。它過去一直全面重陸輕海,“重視海洋”的呼吁在30年前就開始引導中國的對外開放,帶動這個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它成為軍事戰略的主題之一卻是近年的事。
軍費增長在中國的國家預算中這幾年雖較突出,但中國的軍事能力至今沒有超過確保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安全的最低需求。世界老二是地緣政治最敏感的位置,這一點全球戰略界都很清楚,對于中國的風險,西方分析家們有目共 睹。
近海對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有多重要,這是個常識性的命題。美國保持著在中國近海的霸道,對中國任何加強安全的措施都予以抵制,這簡直不像是一種嚴肅的戰略態度,是成心找不痛快。
崛起大國都需要戰略空間,中國同以往大國的不同之處在于,我們努力避免自己崛起會帶來零和的排他效應,把“共贏”這個通常是項目合作層面的概念擴大成中國戰略的基本精神。我們意識到,如果中國擴大戰略空間意味著必然壓縮其他國家和力量的空間,那么中國和平崛起就很可能進行不下去,大國沖突必將出現,因此共贏主義是中國必須實現的戰略突破。
美國愿意同中國“共贏”嗎?還有日本愿意嗎?它們是否會以現實主義的態度理解“共贏”呢?這些都很重要。
中國僅僅在南沙幾個島礁上搞了點建設,工程在進行中,還無任何將它們用于排擠美國力量的證據,華盛頓立刻針對中國這一法理上無可挑剔的行為跳了起來,要把中國“壓回去”。這件事發生在遠離美國本土的中國近海,如果美國以這樣的戰略思維看管中國崛起過程,那么中美21世紀的摩擦注定將沒完沒了。
軍事戰略白皮書使中國更加透明,希望這有助于中美及中西之間的溝通,而不成為彼此誤讀新的來源。美日等國要尊重中國作為和平崛起大國的主要權利,這是它們不把中國所有正面信息都反著讀的心理基礎。▲
環球時報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