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
據媒體近載,近5年,北京法院系統已有500多人辭職調動離開法院。其他地區法官流失現象也較明顯。法官跳槽正常,而如此范圍地離職該引起重視。
“壓力大、待遇低”被視為最主要原因。法官一般都是知識精英,資質要求高,遴選過程嚴,從書記員到法官要經過一個非常漫長而嚴格的錘煉過程。而法官的收入與付出卻不匹配,根據今年4月份上海全面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的消息,該市進入員額制的法官檢察官暫按比普通公務員薪資高出43%的比例安排。在公務員薪水整體不高的情況下,這個43%,與一些律師動輒數十萬、數百萬的年薪相比,吸引力不算太大。
但薪資待遇并不是問題的全部,甚至不是重點。在金融危機以及法律服務市場日趨繁盛的情況下,法官薪酬與律師相比不具競爭力幾乎是國際普遍現象。相對于薪酬,“壓力大”的因素更突出。壓力首先來自于案多人少,經濟發達地區一線法官年人均辦案甚至超過300件,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壓力還來自于工作風險大、不確定性多所導致職業尊榮感降低。當事人的糾纏、鬧訟甚至毆打并不罕見。一套復雜的考核、問責指標給法官帶來的壓力也是顯而易見。
更麻煩的,還有一套法院內部的復雜關系和生態。在真正實現“審理者裁判、裁判者負責”之前,法官獨立辦案仍然要受到一些法庭內外因素的制約,這對法官的士氣、銳氣、職業認同、職業尊榮感打擊很大。雖然法官是法院的中心,但不辦案的行政人員卻更容易得到法官職稱。法院的待遇往往與行政級別關系更緊密,但法官競爭行政級別的難度遠大于其他政府機關,有些基層法院的法官,奮斗了大半輩子,還是一個“股級干部”。
我們的法院仍然接近于金字塔式的治理結構,法官對改革缺乏充分參與,對未來有不確定感。在這樣的治理結構下,圍繞法官的職稱、晉升、級別、薪酬,以及圍繞法官績效考核與待遇的不斷調整,在法院領導與法官之間,法官與行政人員之間,法官與法官之間形成復雜的人事關系和人際關系,使得本該清正寬松、廉潔公正的法院,成了患得患失、比較算計的無物之陣,身處其中,身累心累。
這些問題正是新一輪司法改革的重要方面和方向。只有通過更深刻的司法改革,認識到法官的特殊性,真正將其當作法官而不僅僅是“官”。實行扁平化治理,增強其行使職權的獨立性,保障其職位和待遇的確定性。改進法院的文化和生態,刪繁就簡,形成清正、寬松而單純的人際關系和工作環境,則雖待遇不一定很高、品秩不一定很繁,但卻可以更好地形成法官的職業認同和職業尊榮,使他們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甘于留守,守護正義。▲
(作者是《環球法律評論》雜志副主編)
環球時報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