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剛
國家發展改革委最近傳來消息,該委正通過明確責任主體、建立按月調度制度、完善聯動機制等舉措,加快推進水利、交通、生態環保、健康養老、信息、電網、油氣等多個重大工程的投資建設。這是順應新常態下投資需求新變化、把握投資新機會的有力舉措。
這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投資需求悄然發生重大變化。一方面,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投資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另一方面,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正以“后浪推前浪”的態勢大量涌現。
比如,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信息基礎設施跟公路、電力、水利一樣,是當下保障經濟活動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建設覆蓋城鄉的無線寬帶通信網絡、加快公共熱點區域無線局域覆蓋、提高寬帶接入速率,需要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又如,我國核電在能源中所占比重還不到2%,遠低于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核電是穩定、綠色、高能量密度的能源,發展核電產業,不僅對保障電力供應、保障國家長期的電力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可有效帶動國內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
不止于此,治理霧霾、創造持久的“APEC藍”,光靠“關停”肯定不行,環保技術、設備和人才等方面蘊藏著巨大投資機會。同樣,迎接老齡化挑戰,破解“十年等一床”困局,補齊養老等公共服務“短板”都亟需“海量”資金的持續注入。
未來能否適應、引領新常態,投資是關鍵變量。要讓那些在未來可能大有希望的產業真正落地,支撐新的增長,就一定離不開增加投資。順應投資變化趨勢,把握新常態下的投資新機會,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答題”,也是企業不可錯失的重大發展機遇。當然,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除了要認真研究“投什么”的問題外,還要解決“誰來投”、“怎么投”的問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真正調動起企業的投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