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對文化問題的論述和破解文化難題的基本思路,必會成為今后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深改組”把對發展文化事業的基本要求確定為兩點:一個是“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另一個是“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文化支撐”。這兩點既有區別又密不可分。因為所謂的文化需求,不但千差萬別,有的甚至屬于逆文明的、感官式的需求。如果不加區別地去滿足,就無異于對維護公眾精神健康責任的放棄。換句話說,文化事業所應滿足的是對公眾健康有益的需求,而不是其他。這其實是對社會生產力的保護與保養,是為實現中國走向現代國家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撐。
正是基于這種冷靜理性的認知,“深改組”把當前中國文化現象與文化產品分成六大類,即先進文化、傳統文化、通俗文化、流行文化、落后文化和有害文化。
對于先進文化無疑應促其“發展”;對于傳統文化則要促使其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這正如俗語所云“枯木逢春”、“老樹發新枝”。而對于通俗文化,“深改組”釋放的政策信號則是大力“扶持”。在不久前召開的北京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曾經說過,不要把低俗等同于通俗。對“有害文化”的政策態度只有堅定的兩個字,即“抵制”。“落后文化”與“有害文化”存在區別,它是人類文明進步過程中的被淘汰者。因此,唯其落后,方有“改造”之必要之可能。最難以判斷也是令決策者最難以把握的是處于中間狀態的 “流行文化”。早在1980年代,胡耀邦同志就曾經與一些鄙視和反對“流行歌曲”的人士發生過有趣的爭論。他認為,歌曲就要流行,如果不流行還能叫好歌嗎?無疑,耀邦同志對當時頗遭非議的流行歌曲所持有的開明態度至今仍讓人感到溫暖。如今,“深改組”提出對“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導”,筆者以為這種中性的政策態度不乏留有余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