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伶+許勇

2009年9月,世行黔東南州旅游項目開始實施,預計總投資2.53億元,其目標是“幫助黔東南州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改善基礎設施、培育旅游發展,使項目社區(包括少數民族)從其中受益”,并為進一步加速黔東南州旅游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世行黔東南州旅游項目是世界銀行第一次在中國實施的以旅游為載體、實現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和發展的創新貸款項目,實施5年來,項目穩步推進,增加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提升了村民素質,在保護中全力推進黔東南州旅游發展、環境保護、文化傳承。
抓住機遇 搭上“快車”
2009年9月,黔東南州政府與省政府簽定世行項目轉貸協議,并在具有旅游資源優勢的凱里、施秉、黃平等11個縣市及州旅游局開始實施。項目共分為4大類(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自然遺產和景點保護與開發、旅游門戶城鎮設施、能力建設和項目實施支持)共26個子項目。其中,村寨保護項目16個;游客信息服務中心項目4個;古城鎮保護項目2個;自然遺產地保護項目1個;黔東南州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推介和培訓項目1個,貨物采購1個;非遺項目1個。
項目分布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古建筑維護、民居修繕、村寨環境治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能力建設等具體內容。
因地制宜 村民參與
世行黔東南州旅游項目是一個綜合保護和發展項目,以村寨社區為基礎,涵蓋自然景區、文化古鎮、地質公園等不同類型的旅游景點,以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為目的,以可持續旅游發展為手段,以保護環境、文化傳承、社區發展為依托,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遺產保護、村民能力建設等硬件、軟件多方面的內容。
為樹立村民主人翁意識,世行在鄉村、社區項目建設中,通過社區動員、村民選舉,產生村寨項目實施小組及監督小組,組織廣大村民參與到項目選擇、實施和監督的全過程。在村寨修建的小型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等固定資產歸村集體所有,修繕維護的房屋歸村民所有,使群眾直接受益,增強和激發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提高村民參與的積極主動性,提升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能力,并讓項目管理建設在陽光下進行。2009年項目點在雷山西江干榮村、丹寨石橋世行實施以來,古民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基礎設施得到有效保護和開發。
創新工作 村民致富
丹寨縣石橋村民年均收入從2009年的2583元,增加到現在的5633元;雷山西江干榮村村民年均收入從2009年的1450元,增加到2014年的3208元,接待游客人數從原來的9.1萬人次提升到16萬人次;旅游收入從2009年的2088萬元,增加到現在的1.47億元,世行項目的實施在黔東南州取得明顯效益。
在項目點多、涉及面廣、類別復雜、前無借鑒的情況下,黔東南州項目辦和各縣市項目辦克難攻堅、創新工作,建立了聯絡人機制和項目信息管理體系,學習考察并結合當地實際,培養了一支規范、專業、與世界接軌的項目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隊伍,為更多更好利用世行貸款項目、加快發展全州旅游業打下堅實基礎。
經過近5年的積極運作,世行黔東南州旅游項目整體實施取得快速進展。在涉及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的16個民族村寨中,已經完成村寨保護和發展目標的編制,小規?;A設施建設項目基本完成;修繕和保護獨特歷史建筑、建設文化旅游中心項目中,編制了丹寨、臺江、黎平三縣深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計劃;自然遺產和景點保護與開發類中,旅游門戶城鎮黎平、劍河、臺江、凱里等縣市的信息中心等設施已大部分完成。截至2014年11月底,按照世行批準的更新采購計劃,64個合同包中已完成8個土建合同包、3個貨物合同包、13個整塊資助合同包采購,其余合同包將在明年上半年完成采購,全州完成提款報賬約11847.5萬元,占總貸款額的51.6.%。(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