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著名電視策劃人;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
什么叫回歸?其實回歸不是回到某一段時間,不是回到某一段歷史,而是回歸到一種狀態。為什么要回歸?是因為我們曾經混亂過。我們此前的一個世紀所遭遇的價值顛覆,讓我們本來應該明白的事情有些混亂了,所以現在才要提回歸。回歸不等于完全復古。
中國教育的本質和教育功能的真諦不是教人混口飯吃,而是一個民族真正精神情感的樹立。教育應該讓我們的家長和孩子做到并做好三個回歸:回歸身心健康、回歸真實社會和回歸常識。
讓我們的家長和孩子一起回歸身心健康。健康這個詞應該是人生的一個底線,但恰恰變成了當前中國真正的奢侈品。為什么要重拾健康?是因為今天亞健康狀態的人越來越多。現在的學校里面有多少近視眼?有多少小胖墩?有多少孩子體能測試不達標?從小學到中學,其實都是以成績作為一個更重要的指標來進行考核。這樣我們的孩子還健康嗎?身體的健康我們能夠看得見,但是心靈的健康呢?教育這件事真的是讓孩子越來越健康嗎?或者說的更尖銳一點,隨著標準答案越來越多,我們的孩子真的離健康越來越近了嗎?
在民間,老百姓有一種具有迷信色彩的說法,說小孩的眼睛能認好壞人,他喜歡什么人討厭什么人一定是有道理的。別以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某種意義上孩子是真正的藝術家,他們的涂鴉里只有五彩的世界,沒有規矩卻有健康。而教育的失敗是我們用填鴨式的標準答案去要求我們的孩子時,他們猶豫了、膽怯了,從而推導出了一個貌似合理其實遠離本性的答案。如果讓我說回歸,我們第一要回歸的就是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讓我們的家長和孩子共同回歸真實的社會,而不是沉湎于虛擬的空間。虛擬網絡給了孩子一種無所不能的超自然能力,讓他們流連忘返。小孩子適當接觸網絡是好的,但是老呆在里面可能就回不來了。紀伯倫曾經說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我們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焙⒆釉谔摂M網絡世界里玩游戲玩壞了,鼠標一點就能重來一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的人際關系玩壞了,你的學習成績玩壞了,跟家長產生代溝了,要怎么重來呢?規則不在你的手里,我覺得在今天這個時代,回到現實空間,擁有與人相處的能力特別重要。今天關于成功學的教育太多,關于失敗學的教育太少,所以現在渴望成功的孩子不少,但是懂得成長的孩子不多。有多少孩子能說我為自己買單,有問題我自己處理?這樣的教育是小學的功課,不能等到碩士畢業再去學。如果說我們要回歸的話,那就讓我們回到現實空間吧,回到能夠對自己承諾長大以后成為一個能為自己買單的人。這樣的孩子不會動不動綁架別人,不會動不動就怨天尤人。
讓我們回歸常識。有人說現在小學上中學的課,中學上大學的課,大學又上小學的課,孩子們缺乏常識的教育。有老師提到說教育要回到人類情感最普遍的那個價值,我認為那就是常識。什么是常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常識。我認為圣賢總結出來的很多就是常識,自個兒不愿意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道德經》的最后有一句話說“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蒼天的法則有利于萬物生長,“圣人”的準則,是幫助別人而不和別人爭奪。不管是當農民還是當編輯,不管是上中專還是技?;蛘呙拼髮W,守著自己的本職有所作為,別老想著跟別人爭。如果說我們回得去,就回到見人打個招呼,吃飯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別總浪費,上電梯先下后上,上班別遲到,回到這種常識,這是真正的回歸。
我想回歸傳統這是一個大題目,我們的傳統在哪里,回歸的路徑又在哪里?傳統很遠,回歸的起點很近,這個回歸不是孩子們回去的事情,而是我們家長、孩子和學校一起往回走,這需要合力?;貧w是為了再出發,這不是一種復古,不是一種倒退,這種從容不迫的歸來,恰恰是為了氣定神閑,不被復制成一種山寨版或者盜版的物種,而是作為生命的原版,帶著他的尊嚴和快樂往前走。
教育不是一個時間表、教育也不是一張錄取通知書,教育是一種成全,如果成年人的世界有了這樣的觀念,孩子們會懂得怎么樣成全自己的尊嚴、人性和未來,愿中國的教育成全我們更多的孩子。(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