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筱筱
摘要:筆者是三峽大學的一名研究生,本科專業為鋼琴表演。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在三峽大學九歌合唱團里擔任了鋼琴伴奏的工作,對合唱的形式及組織方式有一定的認識。為了拓展自己的專業,于研究生二年級上學期赴臺灣彰化師范大學做交換生。在那里筆者有幸接觸到了臺灣極具自身特色的合唱文化的冰山一角,對臺灣當代合唱藝術的發展現狀感觸頗多。本文將從臺灣高校中的合唱生活和社會中的合唱生活兩個方面,分別講述筆者在臺灣所接觸到的臺灣同胞的合唱生活。
關鍵詞:臺灣合唱 交換生 漫談
一、參與臺灣高校合唱團及演出——走進臺灣合唱生活
合唱作為一種集體歌唱藝術,主要有宗教、學校教育、社會活動三種傳播方式。在臺灣,學校教育作為主要的傳播力量,時刻推動著合唱藝術的發展。臺灣的學校上到大學下到小學,基本都有自己的合唱團。每年也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校園合唱比賽。筆者就讀的彰化師范大學就有一支非常優秀的大學生合唱隊伍——C大調合唱團,他們在今年臺灣舉辦的學生音樂比賽中獲得團體項目第一名的好成績。
彰化師范大學是臺灣三所師范院校之一,也是臺灣培育高中、初中、小學教師的重點高校。該校師資優良,校風端正,給學生的課余生活提供了很多舞臺。學校有各種供學生拓展課余生活的社團,如鋼琴社、吉他社、戲劇社、古箏社等音樂類以外社團。作為一名來自大陸音樂專業的學生,筆者有幸參加了該校的C大調合唱團。通過參加此合唱團,看到臺灣學生較高的的合唱素養,同時也看到他們對合唱充滿著熱愛。C大調合唱團的團員由學校各個院系的學生組成,該社團的所有事務均由學生自主管理。盡管做聲音訓練時,會邀請校外老師,但大部分排練都是由團長兼指揮來完成。合唱團分為四個聲部,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聲部長,負責帶領各聲部成員分開練唱。除此之外,C大調合唱團管理團隊里還有兩個執行秘書,公關,器材負責人以及總務,這些職務均由本科的學生來擔任。在了解了C大調合唱團基本無教師作主導,主要由學生自主管理的機制后,筆者曾為該團隊能否及時招收到新團員從而完善隊伍表示懷疑。在參加了合唱團迎新會后才知道自己的懷疑是多余的,新進的成員幾乎坐滿了整個合唱教室,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被選入合唱團的喜悅。而且在新團員的比例上,男生的比例遠遠超過女生,就連排練的出勤率,男生也幾乎全勤。無論從招新的結果和新團員的男女比例上,都可以說明臺灣學生對合唱深深的熱愛,他們把合唱作為課余時間的精神支柱在對待。在排練時,所有團員都積極投入排練并服從團長安排。臺灣學生為什么對合唱有如此高的熱情呢?對此疑問,筆者特地咨詢了對情況比較熟悉的同學,并把臺灣學生對合唱的熱情歸結為三個主要原因:首先,參加合唱社團的同學都是真心愛合唱,他們很多人在高中甚至小學的時候就參加過合唱團。其次,他們有豐富的作品積累。以所咨詢的同學為例,她的合唱譜有整整三本,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合唱曲目,就是通過不斷的作品積累,他們的合唱素養也在提高。最后是因為團隊的向心力,眾所周知,不是所有的合唱團都有一群積極的團員,如果團隊有良好的向心力,會使得團員更愿意為自己的團隊傾心付出,從而形成一個更好的良性循環。
多語言融合的環境使臺灣的合唱在語言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臺灣是個多種語言共存的地方,因為歷史、地理等多種因素,大部分的臺灣同胞都會說臺語、國話、客話以及日語。以C大調合唱團的排練曲目為例,我們接觸了包括客語曲目《鷂婆》,臺語曲目《等待自由的風》,英語曲目《 Lion sleeps tonight》,國語曲目《臺北的天空》以及西班牙語曲目《Feliz navidad》等多種不同語言風格的曲目,演唱起來這每一種語言里面都有不同的音樂味道,正是這種不同味道融合的音樂豐富了臺灣同胞的生活。
通常,該社團每個學期末都會有成果發表,而這學期的成果發表因場地等原因被迫取消,只剩下在圣誕晚會上演唱了兩首曲目的機會。演出當天,所有團員穿著短袖齊聚彰化師范大學的白沙湖邊,雖然場地天氣都不夠理想,但是所有成員都熱情高漲,努力把自己的歌喉、表演風貌及這一學期的成果展現給大家。
二、觀摩合唱音樂會及臺灣音樂節——大開眼界
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給臺灣的合唱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也給廣大的臺灣同胞提供了更多提升音樂素養的機會。臺中爵士音樂節從2003年開始舉辦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12屆。音樂節從10月18日到10月26日持續九天,10月22日欣賞的是合唱藝術中無伴奏合唱——阿卡貝拉,表演者分別是:奧地利的E9O4和芬蘭的On air。在這場演出中最觸及筆者內心的并不是臺上的表演,而是坐在草地上的觀眾。演出當晚,臺中市民廣場的草坪上坐滿了人,三五個好友在草坪上放塊布或席子,有的還在布上擺個小桌子放瓶紅酒,兩個人邊聽音樂邊喝著紅酒;還有的帶來披薩跟好友一起分享。原來一直都以為音樂大多是高高在上,是應該穿戴整齊的坐在音樂廳里安靜的欣賞。可通過這次的音樂節才發現音樂可以離人們的生活很近。臺灣人的音樂素養不在于他們能把音唱的多準,也不在于他們能夠聽懂多少音樂,他們的素養存在于他們的血液中,存在于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用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與音樂進行著交流,對筆者來說十分的感動。
臺灣這樣的音樂活動有很多,大部分的活動都不需要費用。有些演出是低廉的票價加上優質的演出使得群眾們都很愿意前往欣賞。臺中藝術家室內合唱團于2014年獲得了第八屆世界合唱大賽現代音樂組的金牌,得獎歸來后,他們在自己的家鄉舉辦了一場感恩音樂會,筆者有幸欣賞到了這場特殊的音樂會。并對觀賞音樂會時的感悟做以下幾點歸納:1.音樂會在即將開始之際,音樂廳的燈光跟“一亮一暗”三次,就如同暗號般,音樂廳的人們自然就安靜了下來,靜靜等待演出的開始,這樣的默契跟觀眾是分不開的。2.在音樂會曲目的銜接處會播放跟該合唱團相關的影片(包括其排練、演出、比賽、祝福等影片),這樣的做法使觀眾對合唱團所做的一切感同身受。3.這場音樂會的下半場是著名音樂劇《悲慘世界》,從這場音樂劇中可以聽出,雖然合唱團在和聲部分無可挑剔,但是在獨唱部分,很多的合唱演員并沒有擁有很好的嗓音和演唱技巧,在筆者看來這恰恰才是合唱的魅力所在。合唱可以通過多次的訓練、調整后,使大家的聲音融合在一起,使合唱演員能很默契的發出融合度極高、音色極美的聲音。
三、請教資深音樂人——獲益良多
在臺灣,有幸接觸到的所有合唱類型中,最心動的是一種新型合唱——阿卡貝拉。第一次聽到阿卡貝拉是通過C大調合唱團的伙伴,筆者最初理解的阿卡貝拉就是無伴奏合唱。臺灣阿卡貝拉的發展雖然不是亞洲地區最早和最好的,但是通過臺灣合唱界仁人志士的用心推廣,臺灣阿卡貝拉在這五年里迅速起步發展,并在國際交流比賽上獲得優異的成績。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筆者詢問了C大調合唱團的一個男高音,同時他也是臺灣屏東縣阿卡貝拉團的成員。透過他了解到,阿卡貝拉區別于傳統的無伴奏合唱有兩個重要的因素:Bass低音和Vocal Percussion簡稱VP。同時了解到,他們在高中組織的阿卡貝拉人聲團是由于屏東縣政府推廣人聲樂團的計劃,在臺灣有很多計劃與比賽用來推廣阿卡貝拉。由此可見,在臺灣頻繁的聽到“阿卡貝拉”這個詞是有根源所尋的。
如果把“推廣”和“阿卡貝拉”這兩個詞放到一起,就必須提到臺灣阿卡貝拉界的鼻祖——朱元雷。這里簡單介紹下朱元雷:朱老師在2000年與一群好友創立了財團法人臺北市新合唱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合唱中心,成為終身的合唱志工。本著創新、分享與服務的理念,全力發展臺灣人聲樂團或“現代阿卡貝拉——Contemporary A Cappella”的現代藝術以實現音樂生活化。現階段臺灣的阿卡貝拉經過這五六年的推廣,有了較大的進步與發展,從最開始人們都不知道什么是“阿卡貝拉”到現在這個名詞經常從臺灣年輕人口中傳出,變化極大,而臺灣在世界阿卡貝拉這個大家庭里也因為舉辦臺灣國際重唱藝術節等多項活動而逐漸被熟知。筆者有幸在Facebook上跟朱老師取得了聯系,并預約了拜訪朱老師的時間。見到朱老師后,他在簡單了解了情況后就一刻不耽誤的跟筆者講有關阿卡貝拉方方面面的知識。朱老師很熱心,對阿卡貝拉熱心,對年輕人熱心,他很愿意把他的所知都教授給我們。在后來的幾次拜訪中,朱老師又分別講了流行寫作、如何組團、如何作人聲打擊等方面的知識。在資料方面他也給筆者提供了很多可以研究的光盤、譜子、網站等。在臺灣,熱心的阿卡貝拉導師和具有凝聚力的合唱組織,都是使合唱藝術蒸蒸日上的保障所在。
基金項目:
本文為三峽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項目,項目名稱:《大陸—臺灣合唱藝術文化發展概況及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