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這表明培育更多基于“互聯網”的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不僅能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
促進傳統產業深度變革
“互聯網+”行動計劃旨在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推動傳統產業深度變革,創造一批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
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是競爭高地。要實施高端裝備、信息網絡、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
由此可見,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在本質上,是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能級的推動與提升。如從傳統的零售和批發到電子商務模式,從傳統的銀行柜臺交易到互聯網金融模式,從傳統的紙質書籍到電子期刊、在線教育模式,從傳統的車站排隊購票到智能交通查詢和網上訂票模式等,概莫如此。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蓬勃涌現,提高了投資的附加值與科技含量,有助于提升經濟發展質量與人民生活水平。與此同時,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產業分立界限,使得不同產業部門得以尋求交叉產品、交叉平臺以及利益共享的交叉部門,催生出新的產品與服務需求,開發出更大的市場空間。
致使眾多“創客”脫穎而出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社會正在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需要依靠更多“創客”為之努力。推廣“互聯網+”行動計劃,有助于降低大眾創新的準入門檻,加快創新的速度和頻率,使眾多創客脫穎而出。
首先,創客時代的生產變革不在于更改生產過程,而是解決由誰生產的問題。將以往“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生產轉變為“自下而上”的分布式生產,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生產與需求之間的信息脫節和產能過剩問題。政府工作報告在2015年工作部署中提出,要“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增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辦好國家高新區,發揮集聚創新要素的領頭羊作用”。就是要借助互聯網,鼓勵全民創業,使“草根”創新蔚然成風、遍地開花,迎接新一輪全球產業革命。
其次,創客時代的到來也有助于在中國經濟降速換擋期,緩解就業壓力,倡導知識立業的社會新風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是廣大中小微企業,有研究表明,平均每一人創業大概可帶動四至五人就業。把“草根”創新與解決就業難問題相結合,有助于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同時,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穩定。
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貫徹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培育新興產業、新興業態和創客文化,還有賴于從體制機制和政策設計層面,加快簡政放權改革,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互聯網時代,既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善治作用,主要表現在大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調控手段,靈活應對互聯網技術在創新變革中引發的各類問題。
具體而言,一是要建立跨部門的協調監管機制,在鼓勵創新的原則下逐步完善和規范新的生產服務方式;二是要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切實保護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培育好“創客”滋生的土壤;三是要在技術、標準、政策等多個方面實現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充分對接,推動“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等新業態發展;四是要推進公共數據開放,打破行業信息孤島,加強信息資源的供給與傳播,促進互聯網時代市場體系建設的深度與廣度;五是要重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互聯網+公共服務”模式,鼓勵政府利用新媒體、社交網絡等互聯網平臺建立“智慧城市”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六是要建立和完善商業信用體系,確保信息資源的有效使用和相關方權益,降低業態創新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