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峰
心臟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個人的心臟停止了跳動,那么他的生命也就終止了。如果一個人的心臟不健康,那么他的整個身體狀況就會很糟糕。對于地球而言,占地球表面積70%的海洋就是它的心臟。就像人的心臟把血液輸送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一樣,海洋驅動著整個地球。無論我們生活在哪里,都可以通過海洋進行聯系和交通。海洋調節全球氣候,養活數以億計的人口。海洋里的藍藻等生物制造的氧氣占大氣中氧氣來源的70%至80%。另外,海洋還是野生動物的家園,有眾多但目前還未統計出確切數量的物種……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海洋這顆心臟出了問題,而地球也跟著病了。
為什么在太空看地球會是藍色的呢?這是因為地球表面大部分都被海洋覆蓋著,而海水在太陽的照射下,呈現出藍色,所以地球就是顆藍色的星球。
的確,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水球。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千米,覆蓋了地球表面70%的面積,海洋構成地球上最主要的環境。作為太陽系里唯一擁有液態海洋的行星,地球也是我們目前所知唯一能夠孕育生命的星球。水對生命至關重要,而生命很可能就起源于海洋。海洋的存在,使陸地上出現生命成為可能。所以,沒有海洋,人類也不可能存在。
當我們描述人類生活的地球時,總是會說“蔚藍色的星球”。“蔚藍色的星球”是從人類進入外太空之后才有的稱呼。世界上已經有過許多宇航員離開地球,進入遙遠的太空。在他們從太空看地球時,地球就像是一輪藍色的滿月。
世界日提醒
2008年12月5日,第6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自2009年起,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設立“世界海洋日”是希望借此機會讓世界各國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發現海洋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同時也審視全球性污染和對魚類資源過度消耗等問題給海洋環境和海洋生物帶來的不利影響。2015年的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健康的海洋,健康的地球。
世界海洋日
為什么地球上有海洋?
地球上有海洋是一系列幸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使得地表溫度剛好使水以液態形式存在。地球的大小和地心引力強度,使地球能夠保存住大氣和水蒸氣。大氣和水蒸氣在空中形成了一個保溫層,使海洋里的水不會完全蒸發或完全凍結成冰。
在我們慶幸地球幸運時,再看看太陽系里其他不幸運的星球吧。
除了來自地球內部,地球上的水還有一部分來自太空的彗星。彗星是有規律地進入太陽系的軌道飛行的星體,經常會被人們稱作“臟雪球”,它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塵埃。據推測,在地球的早期,許多彗星都曾撞擊過地球,同時它們所含有的冰也會溶解并流入到地球的海洋中。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來自太空的水中含有大量成分復雜的分子,而這些分子正是地球上的早期生命形成的種子。
來自太空的水
2009年,位于俄羅斯千島群島的薩雷切夫火山爆發,噴發出大量的水蒸氣和其他氣體。
小知識
海水從哪里來?
最初構成海洋的海水大部分自來地球內部。大約在45億年前,地心剛剛形成時,地球幾乎所有的水都來自于火山噴發。火山爆發時噴出大量的水蒸氣和其他氣體,這些混合氣體曾經構成了當初的大氣。混合氣體在適宜的溫度和地心引力的共同影響下,形成雨落到地面上,最終形成了最初的海洋。在大約40億年前,海洋曾覆蓋整個地球。最初海洋里的海水非常不純凈,包含了很多溶解在其中的氣體和礦物質,這些物質使海水具有咸味。海洋同時也含有許多構成生命分子的化學物質,很有可能就是地球生命的搖籃。
世界上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五大洋,它們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其中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又在南冰洋融為一體。每個大洋都有其獨特的風貌,但它們的海水是相通的,并且在各大洋之間不停地流動。
由于陽光的照射,海洋中的水不斷地蒸發成水蒸氣。在空氣中,這些水蒸氣會與大氣中分解出的其他氣體混合在一起。當這種混合氣體遇冷的時候,它們便會凝聚起來形成云。云會引發雨的形成。當雨落到地面后,又會流回海洋,同時也會將地面上的礦物質、泥沙和其他雜質帶到海里。礦物質在水中非常易于溶解,而溶解后所產生的化學物質則成為海水的組成部分。這些化學物質包括碳、氧、氮、磷、鈣和鐵等對海洋生物非常重要的化學元素。你看這只小龍蝦,它就可以利用這些化學元素構建身體和為身體供給能量。海洋中的化學元素大部分存在于海底的沉積物中,當有強烈的洋流來到時,它們才會被攪動起來溶入到海水中。
從陸地上流入河流的水中往往含有鹽分。我們通常認為河流是淡水,那是由于河流中的鹽分含量比較低。但是在熱帶地區,河水被蒸發后通常會留下厚厚的一層鹽,像一些內陸鹽湖的邊緣那樣。蒸發在海洋中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經過了幾十億年后,海洋就像今天這么咸了。海洋中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這與我們在餐桌上使用的鹽是一樣的。
小知識
海洋這顆地球的心臟產生是如此的幸運和不容易,它又是如此的寬廣和包容,以致我們曾經認為,似乎無論做什么都對海洋產生不了影響。人們認為海洋能夠吸納所有我們排放進去的東西,從污水到核廢料,并且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任何破壞都會因海洋物種的豐富而得到迅速恢復。不過,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和環境無度的開發和利用,海洋變得疲憊不堪,它生病了。它的病情主要表現在海洋生物棲息地被破壞以及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
咸味的海水
世界上的海洋
地球上海洋的總容量大約為13.3億立方千米,幾乎是海平面以下所有陸地體積的一千倍。在海洋中,各種生物無處不在。不像在陸地上,生物只生活在地表或者在靠近地表的空間里。與陸地相比,海洋中的生存空間是巨大的,那里才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棲息地。
世界上海洋的環境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種很極端的情況是在熱帶地區,海洋里接近地表的水域溫暖而潔凈,其中孕育的生物種類很多,令人眼花繚亂。另一種極端海洋環境在地球兩極地區,海洋表面在一年的絕大多數時間里都處于冰凍狀態,只有幾種動物如企鵝、北極熊等才能夠應對這種生存環境。
棲息地被破壞
海洋中生活著物種最為豐富的動物和植物,但是隨著過度捕撈、環境污染和海岸開發的加劇,許多海洋棲息地正逐漸被破壞并且導致了棲息地生物的死亡。在部分海洋地區,這種破壞已經嚴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了,曾經在這里繁榮一時的海洋生物已經徹底滅絕了。
鱈魚
鱈魚作為一種主要的捕撈對象正逐漸從世界上兩個最主要的漁場——北海和大淺灘漁場中消失。雖然一只雌性鱈魚每年都會產下幾百萬個魚卵,但是許多鱈魚還未等到產卵就被捕撈了。
金槍魚
金槍魚是一種食肉魚類,它的數量相對較少。成千上萬的金槍魚被從海里捕撈出來并制成罐頭,這使得本來數量就不多的它們變得更加稀少,一些種類的金槍魚現在甚至面臨滅絕的危險。
鯊魚
人們在將鯊魚捕撈上來之后,通常會將它們的鰭切下來做魚翅湯,然后會在它們還活著的時候把它們扔回海里。這種殘忍的捕撈活動使得這種本來繁殖速度就很慢的海洋動物變得更加稀少。
處境危險的魚類
石油污染
經常會有石油泄漏到海洋里的事件發生,它們有的是從失事的油輪中流出來的,有的是從壞掉的石油鉆塔里漏出來的。這些泄露出來的石油會污染海灘、破壞海邊棲息地和毒害海洋生物。海鳥粘上石油后,雖然人們可以將它們外表的油污清洗干凈,但海鳥誤吞下的石油還會要了它們的命。
過度捕撈
海洋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大糧倉。但是,由于現代商業捕魚活動進行得過于頻繁,導致了很多魚類逐漸變得十分稀少,以海岸附近的魚類所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與此同時,一些其他海洋生物也因捕魚而受到威脅。有時候,人們在捕魚的同時也將海龜、海鳥、海豚、海豹和本不該被捕撈的魚類等捕撈上來。
世界人口的急速增長給一些自然資源帶來了巨大壓力,這其中也包括海洋魚類。另外,現代先進的魚群定位技術和圍網的使用使得一次性捕撈到整個魚群成為可能,這更容易導致一個種群的滅絕。過度捕撈使魚類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如果照此形勢發展下去的話,世界上絕大部分的魚類資源將會在2050年被捕撈殆盡。
赤潮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陸地附近的海域變成了紅色,那就是赤潮。赤潮是由被排進海洋中的未經處理的大量污水造成的。這些污水里面含有大量的有毒微生物,并且污水還會刺激海中浮游生物的滋生,從而形成有毒的赤潮。赤潮中密集的浮游生物群死亡后尸體逐漸腐爛變質,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消耗掉所在海域海水中大部分的氧氣,從而奪去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命。
對海岸的破壞
旅游業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會對沿海棲息地造成很大破壞,這種情況在熱帶地區尤為嚴重。為了開發沿海旅游區,紅樹林被砍伐得一干二凈,這樣一來,海岸上就沒有任何抵擋物可以抵抗海洋風暴的襲擊。由于沒有了紅樹林的庇護,海岸上的沙土會被暴雨沖到海洋里從而對海洋造成污染,這些沙土還會被沖到附近的珊瑚礁和海草床上,將它們的表面覆蓋得嚴嚴實實,從而影響它們的生長。
廢塑料污染
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廢塑料進入海洋,由于它們不會像其他垃圾那樣慢慢地腐爛分解,所以它們會一直存在海洋里。廢塑料還會危及海洋動物的生命,你看這只受傷的海豹,它被一個塑料圈緊緊地卡住了。許多海龜的胃里都會有很多塑料袋,因為這些袋子看起來太像它們的主要食物水母了。
當農藥和殺蟲劑隨著河流流入海洋的時候,有毒化學物質就會像殺死莊稼地里的害蟲一樣殺死海洋生物。由于很多化學物質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分解,所以人們在幾乎所有的海洋生物體內都發現了有毒化學物質存在。
農藥和殺蟲劑污染
被破壞的珊瑚礁
潛水者、潛艇的錨和游船都會對熱帶珊瑚礁造成破壞。除此以外,人們對一些海岸地區的野蠻開發也會污染珊瑚礁。在印度尼西亞,當地漁民為了捕獲在珊瑚礁中棲息的珊瑚魚,將劇毒氰化物噴到珊瑚礁上來熏暈魚。這種做法受害最大的是珊瑚礁。
海豚經常跟隨在捕撈金槍魚的漁網附近,如果金槍魚被捕撈了,那么海豚也有可能會被捕撈上來。盡管人們設計了很多裝置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但是每年還是有成千上萬的海豚因此而死亡。
被誤捕的海豚
汞和鉛是海洋中本身含有的兩種金屬元素,但是含量十分微小。而工業廢物中汞和鉛的濃度就要高很多了,當它們被排放到海洋中后,便會對海洋生物產生毒害作用。如果人們食用了被污染的海洋產品也會重金屬中毒。
沒有繁殖的時間
一些像橘刺鯛( )這樣的魚類要到它們幾歲大時才會開始繁殖后代,而且繁殖速度非常慢。由于人類過度捕撈,它們的數量急劇下降。如此下去,過不了多久,它們可能就會滅絕。
重金屬污染
被禁止的捕鯨業
看到鯨魚的命運,人們就能知道過度捕撈具有多么大的破壞性了。過度的捕殺曾經幾乎使大藍鯨這樣的鯨類從地球上消失,所以,從1986年開始,捕鯨便被嚴令禁止。盡管如此,直到今天,大藍鯨還是非常稀少,那是由于為數不多的幸存者們繁殖速度緩慢的緣故。
氣候變化
相比海洋棲息地被破壞和過度捕撈,全球變暖的氣候變化影響范圍更大,對海洋的影響尤為嚴重。全球氣候變暖使極地的冰川逐漸融化,海平面上升,一些地勢較低的地方被淹沒。全球氣候變暖使海洋的洋流陷入混亂,隨之而來的是更加頻繁猛烈的海洋風暴。全球氣候變暖也使海水的溫度逐漸提高,這使很多海洋生物面臨滅絕的危險;如果海水溫度進一步升高的話,存在于海底的甲烷將解凍逸出,這對地球來說將是毀滅性的災難。
冰川消融
不斷上升的溫度使得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上的冰川逐漸融化。流入海洋的冰水提高了海平面的高度,并且使極地海洋的鹽度下降。在夏季,北冰洋表面的冰雪覆蓋面積已經縮減到歷史上的最低點,這對于像北極熊這樣生活在冰面上的北極動物是一種巨大的威脅。如果海洋上的冰面消失了,北極熊也會隨之滅絕。
風暴加劇
海洋的溫度越高,風暴的破壞性就越強,所以,海洋的溫度升高會增加風暴的發生頻率。在海洋溫度最高的地方,這種情況就更嚴重了,而且還會波及其他地區。2005年登陸美國南部的卡特里娜颶風是世界氣象史上破壞性最嚴重的一次。
海平面上升
在不斷有極地冰融化成水流入海洋的情況下,據推算,在22世紀結束時,全球海平面的平均高度將會提高1米,甚至更多。這對一些經常遭受大潮和風暴潮侵襲的地區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像中國上海這樣的海邊城市可能會發生巨大的洪水。另外,像孟加拉國的一些地勢較低的地方將會被海洋淹沒,而個別島國,如馬爾代夫,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洋流紊亂
大陸上的冰川融化成水流到附近海洋中后,會降低海水的鹽度和密度并且使表面海水不易下沉。這會造成洋流中的下沉流減弱,而該下沉流會促進暖流的進行。如果洋流陷于混亂,它會嚴重地影響其經過地區的氣候,甚至整個世界。
熱帶的造礁珊瑚是靠寄居于它們體內的微生物所制造出來的食物存活的。這些微生物無法在溫度較高的海水中生存。如果海水的溫度高到它們無法忍受的時候,它們會從珊瑚體內遷走,這樣,珊瑚就失去了食物的來源,繼而顏色變白,甚至死亡。這種白化現象在1998年造成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珊瑚死亡,而且演變成一種逐年發生的現象,這樣會逐漸將世界上這一物種最豐富的棲息地之一——珊瑚礁生態系統徹底摧毀。
珊瑚的白化
危險的甲烷
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并不只有二氧化碳,還包括甲烷。在海洋底部的沉積物中,含有大量的冰甲烷。如果持續上升的海洋溫度將冰甲烷解凍的話,它們會變成氣泡從海面上冒出來并溶入到大氣中,這將會大大加劇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
被人們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都被海洋吸收了,這大大增加了海洋的酸度。酸會腐蝕蟹和蛤這樣的甲殼類動物和軟體動物的白堊質殼,也會破壞珊瑚的石灰質骨架。如果酸化問題繼續惡化的話,那么全世界范圍內的珊瑚將會死亡,并會導致大量有殼類海洋動物的滅絕。
海洋酸化
對于海洋,我們很珍惜它為我們帶來的美麗風景和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人類的未來生存也許還要更多地依賴海洋的健康。人類生存需要食物,可一旦占20%蛋白質供給的魚類資源消失的話,許多人可能就要挨餓了。如果海洋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我們沒有辦法知道這將會對其他生物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為了不讓這種情況發生,保護海洋迫在眉睫。保護海洋也許不會對目前棘手的氣候變化問題做出什么改觀,但是,如果我們保持海洋的健康,海洋也會使整個地球健康。
目前,許多漁業活動都被國際協定嚴格控制,這能對過度捕撈加以阻止。在一些地方,部分海域已成為保護區而被隔離,這能保護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和向附近海域的擴散。捕撈技術的改良,也能確保只捕撈目標魚類而使其他生物不遭到破壞。許多海岸發展建設也開始嚴格遵守規劃法,這能保護美麗海景并減少污水排放。在一些沿海地區、城市和旅游區,有效的垃圾廢物處理也減輕了污染,保持了海灘的清潔,并減少了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除了捐款和給予支持,大多數的人并不能為海洋保護做些什么。但是,我們所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是全球氣候變暖,這個問題則是每個人都能夠幫助改善的。比如說,我們可以盡量減少能源的使用,這樣就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海洋健康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才有美好的未來。
2014年世界海洋日,美國加州791名小學生在沙灘上組成的圖案,呼吁保護海洋。
(責任編輯 楊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