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超 高源
貴州龍化石的發現
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夏日,中國地質博物館的貴賓接待室里,一位96歲高齡的老人用顫抖的手撫摸著一塊兒剛剛從國外歸來的化石標本,還不時拿出已經陪伴他多年的放大鏡仔細觀察。老人始終沒有說話,神態安詳,但從他那熱切的目光中我們似乎已感受到這塊化石與他結下的不解之緣。
這位老人名叫胡承志,是中國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學和古人類學的教授,他手中的這塊化石正是他在野外探測時發現的大名鼎鼎的“胡氏貴州龍化石”。
老人望著這塊兒貴州龍化石,時光一下子飛越到半個多世紀以前。那是1957年的初夏,胡承志從廣西南寧包車去云南進行野外考察工作,途經貴州興義縣頂效鎮。那天,天上突然下起蒙蒙細雨來,他孤身一人拿著地質錘、羅盤和放大鏡上山了。路過一個村子時,他在老鄉家中休息,突然發現了幾塊兒奇特的石頭。
在一些灰色的石灰巖上,一條纖細的動物骨骼“鑲嵌”其上,這顯然是一種脊椎動物的化石啊。從整體形狀看有些像恐龍,但是它的個頭兒太小了,這是恐龍嗎?別說和那些動輒十幾米,甚至幾十米長的龐然大物無法相比,就算是和當時世界上發現的最小的恐龍相比,這也是個徹頭徹尾的“侏儒”啊。而且由于當地的石灰巖都是在海中形成的,而恐龍是陸地動物。因此可以肯定這不是恐龍,而是一種未知的海生脊椎動物。
胡承志頓時來了精神,他想仔細地研究這種新發現的化石。于是,他很快找到了不遠處的一個山包,在那里他收獲了不少這類生物的化石。返回北京后,他請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楊鐘健教授進行了鑒定,最后確定為是一種新型恐龍,并命名為“胡氏貴州龍”。在貴州龍發現的第二年,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新大樓就在北京西四的一條胡同里竣工。隨后的幾年里,又有不少精美的貴州龍標本在興義縣出土,很多精美的標本成為了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收藏。
巨型山東龍的發現
除貴州龍外,1964年胡承志帶隊在山東地區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巨型山東龍的化石。山東龍化石就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國寶級藏品,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曾參展國際展覽,從而使中國的化石和中國地質博物館走上了國際舞臺。此外,在他的努力下,很多精美的礦物標本也從偏遠的大山深處搬入了北京的“新家”,使中國博物館一躍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地學類博物館。
其實,胡老與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情緣還要追溯到上個世紀30年代。雖然那是個戰亂的年代,在北京房山周口店,中外科學家一起合作,發現了北京猿人頭蓋骨,這個發現開啟了華夏大地古人類研究的序曲。
當前兩個頭蓋骨被發掘出來后,國內外的學者便開始了復制模型的工作。由于我們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這兩個頭蓋骨都是由外國專家復制完成的。在自己國家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卻需要借助外國的科技力量來研究和復制模型,這無疑是中國古生物學家們心中永遠的痛。于是,他們就安排還是少年學徒的胡承志學習頭蓋骨復原技術。
胡承志學會頭蓋骨復制技術了嗎?后來發現的骨類化石能用中國自己的科技力量制作出來嗎?下期還要介紹哪些特別的藏品呢?讓我們一起期待。
(責任編輯 何慶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