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松

伴隨著數碼技術的蓬勃發展,一切都改變了。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句博伊斯的名言在當下成為了現實。尤其是當數碼手機旋風式地占據市場進而占據人們的心靈之際,這種手機照相直抵人心的魔力,相比以往任何時候的攝影生態的改變而呈現得更為廣泛和深刻。
如果說,相機只是人們觀察與表現事物的工具和視覺延伸;而手機攝影則可看作身體機能的延伸和視知覺智能的延伸,成為微生活圈的構成,通過微信和微博的自媒體發布,分享手機攝影的個人作品,故名之為“微攝影”。
毫無疑問,手機之于我們今天的生活,已經是不可或缺的社交媒介和智能工具。她誠然是整個數字生活圈的投射。
無論早先的微博,今天的微信,乃至手機攝影的分享,已然構成了數字微生活的一大現實。這種現實迫使越來越多人群的視覺焦點轉移甚至離開傳統媒介,包括紙質的報紙、刊物和書籍。這樣的畫面司空見慣令人神傷又層出不窮:在地鐵里、在家庭或朋友聚會的場合、甚而在飛機起飛前不得不關閉手機的那一刻,在無所不在的旮旯里,浩浩蕩蕩的手機族忙不迭地刷屏、拍照等等行為當成為我們日常形態表現之際,或許我們已迷失于這個城市,如同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
于是,我們試圖在這種被剝奪的自由空間和因為海量的垃圾資訊所伴生的困擾之間,尋求新的精神滋養和解放。委實而言,幾乎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以及科技發明對位于當時代的社會意識的變動都是一種沖擊,甚至是一種悖論,往往一方面解放了生產力,與此同時,又不斷“異化”了人們的思維。
不容諱言,當年照相機的橫空出世,其震撼的烈度遠超過今天的人們對于手機更新的引頸期盼。因為照相機改變了人們觀察事物表現物象的方法、角度,它對于繪畫表現真實的能力,不啻是一種“侵門踏戶”和“懷疑”,雖然藝術史證明不足以“顛覆”繪畫,但無論如何,它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觀察方法和角度,乃至藝術態度。現代藝術的文脈顯示,攝影思潮的演進與現代藝術現象之間存在著不可隔離的互動互滲的關聯。然而,即使到了一百多年之后的世紀之交、數碼相機誕生之前,復雜的照相技術及其一拖拉庫的拍攝方法、手段、技巧依舊是攝影家們和精英主義分子炫技和津津樂道的專利。
每一個攝影主體都是主宰畫面瞬間的決定者。可以說,在這一宏闊的公共空間里,微攝影的分享與創作當之無愧地成為一種公共藝術的傳播與表達。當有人要問,當代攝影何為?微攝影以其自信、自主、自在自為的態度做了一種回答。
誠然,由于手機微攝影(鏡頭)在照相科技上的局限至今仍然無法與傳統相機相比,但是這不應該成為被詬病的理由。
它原生態地呈現了我們所處時代的林林總總,從一早醒來到晚上入眠;從辦公桌到餐桌;從菜市場到高端酒店;從行走到止步,每一處、每一刻,我們的生活具體而微,見微知著。因為這是大眾的生活,手機這種微攝影也是操之在手、易如反掌,成為微生活的一部分。這不由讓我想起,波普藝術發端的那張名畫《為什么我們今天的生活如此誘人》里的情景,那個消費主義開始興盛的時代。而在當下,這個消費主義依舊猖獗,與此同時人文關切正在獲得一種全新的契機。而世俗快樂是今天大眾生活的主題;責無旁貸地擔當為大眾服務的媒介,這是藝術的圭臬和審美取向的題中之意。“為什么我們今天的生活如此誘人?”或許又到了這樣的時機,以波普文化為主導的后攝影時代的到來不得而知,微攝影卻是看得見的未來,它已然風生水起。
現在,一切剛剛開始。
欄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