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 劉政利
摘 要:時代的發展進步必然導致文化表現形式的變遷,我們要時刻關注文化發展的走向,充分利用我們強大的政治資源,整合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樹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影響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文化變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性
中圖分類號:B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3-0046-04
黨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隨著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每一個時代在賦予文化新的內涵和形式的同時客觀上推動著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實現著文化的變遷與衍生。在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過程中,如何彰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成為一個現實性的問題。黨的十八大針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規范了中國全體公民的核心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當代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現實表現。因而,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要確保當代中國文化沿著社會主義大方向進行變遷,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中國文化變遷中的主導性。
一、當代中國文化變遷概況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文化形式與特點
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誕生。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國建立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幾個階級聯合專政的政權形式,經濟上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與其他的經濟成分共存,這樣的大背景促使這一時期的文化呈現出自己獨有的形式與特點。
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具有兼容性的。任何社會的發展狀態都受到政治、經濟、文化三大領域發展狀態及互相關系的影響。同時,政治以經濟為基礎,經濟客觀上決定了上層建筑和文化形式。毛澤東曾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1]據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經濟基礎對文化表現形式具有絕對的決定作用。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中國政權形式為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幾個階級聯合專政。這樣的政權形式使得無產階級及其他幾個階級所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同時存在于社會當中,這也促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多種經濟成分如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并存的局面。多種經濟成分的并存使得文化表現形式呈現多元化、多樣性,并且互相影響、相互碰撞、互相兼容,共存于新民主主義社會之中,體現出新民主主義社會文化具有強烈的兼容性。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方向性的。雖然新民主主義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但其文化的發展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主要原因在于新民主主義的政權形式雖然是幾個階級聯合專政,但是它處于無產階級領導之下。這使得文化形式雖然存在多樣性,但主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中明確提出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直接反映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社會主義方向性。
最后,中國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具有時代性的。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正處于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剛剛勝利,但社會主義制度還未全面地建立。在這樣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某些封建主義思想和盲目崇拜西方資本主義的思潮還存在,如何清除腐朽、錯誤的思想,全面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導地位成為這一個時期的歷史任務。這樣的時代特點賦予新民主主義文化以獨有的特質,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形式。主張民族性,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與國家的主權獨立,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主張科學性,反對封建迷信思想,牢固樹立尊重客觀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全面提升中華民族自信心;主張大眾性,反對文化的狹隘性,力求文化為占全民族總人口90%以上的人群服務,推崇人民大眾的文化形式。新民主主義文化這些獨有的特質,充分表明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二)從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的文化形式與特點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意味著對手工業、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解決了生產資料公有制與生產資料私有制在同一社會形態中的相互矛盾問題,同時全面確立了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據此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社會上層建筑。這樣的時代背景賦予了文化以全新的形式與特點。
首先,文化現實表現形式單一化。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中原有的各種經濟成分的比例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改造前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所占比重不高,改造后國營經濟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由于計劃經濟時期我們對于非公有經濟的排斥,使得文化實體表現形式呈現出一元化的趨勢,進而形成了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文化現實表現形式的單一化。
其次,強化了文化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性。1921年我們黨成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表明我們從那一時期開始,文化發展大方向是社會主義的。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我們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確實能夠在本土化的基礎上推動國家的社會實踐活動前進,進一步夯實了我們理論自信的堅實基礎。所以,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我們在文化發展形態方面表現出強烈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性,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導地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 文化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性表現得更加突出。
最后,文化與政治相關性較強。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始人馬克思曾把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方面概括為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在社會實踐中三者共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馬克思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向人們揭示了資產階級通過無償占有工人階級的剩余價值,形成了對工人階級的剝削關系,進而通過分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領域闡明了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領域的階級關系實質,從而提出了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完備和美好的共產主義理想,并影響到一個社會的文化領域。可見,經濟關系影響文化,政治關系也影響文化,因而曾有思想家提出過政治文化的概念。
(三)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文化形式與特點
首先, 多元化文化表現形式。當代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展演化,促使中國的文化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政治上,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結束了原有的美蘇兩極格局對峙的局面,世界開始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這為各國文化在表現形式上的相互融合提供了政治背景。另一方面,二戰后各國總結戰爭經驗發現,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決定了戰爭的勝負走向,因此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把“發展”問題提到日程,經濟全球化日趨明顯。這促使各國的文化形式在政治交往和經濟互動中出現多元化,共存于同一個世界中。
其次, 社會轉型期的文化體制。進入21世紀,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并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這在客觀上對我國提出了加速改革現有體制結構的要求。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至今,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結構已經全面確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進步突顯了原有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滯后。政治體制改革對當代中國提出了轉變原有管理方式的要求,過去是靠行政指令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現在就應把很多非核心領域的經濟實體的具體發展推向市場。原因在于市場經濟下政府過度參與市場經濟行為勢必會出現政府和企業爭利局面,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的發展。因此政府職能必須要轉變,由原有的習慣性的經濟干預轉變為服務型的政府職能,不再過度地參與具體的經濟行為。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轉型推動著文化體制、文化觀念、文化產業及文化發展方式相應轉型。
最后, 全面整合文化表現形式。從文化自有的屬性來看,具有橫向和縱向的相互整合性。一方面,從橫向的角度來看,在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共處于同一個世界,又致力于謀其自身發展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更深刻交融在一起。尤其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國經濟已經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客觀上也促進了各國文化領域的互動。對中國來說,中西方文化思潮已經整合到中國的文化發展的實體部分。另一方面,從縱向的角度來看,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文化新思潮不斷整合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中,具體表現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新舊思潮的大融合。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中國文化變遷中的主導性
價值觀是社會中的人關于什么是價值、以什么標準評判價值的大小、以什么樣的行為創造價值等問題的根本觀點。價值觀的內容,一方面表現為人們頭腦當中的對客觀事物的價值的評判即價值取向;另一方面表現為人們在價值評判的基礎上做出追求價值目標的行為即價值追求。就一個社會來說,公眾的趨同的價值觀對這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價值觀可分為一般價值觀和核心價值觀。在整個國家的價值觀體系中,一些價值觀只局限于社會生活中的某個方面或某個領域的價值取向,對整個社會的導向性不強,我們把這種形式的價值觀稱為一般性的價值觀。另外一種是在整個國家的價值觀體系中,對廣大群眾的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在國民的生產和生活中處于支配的主導地位的價值觀,鮮明體現著一個國家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理念,我們把這種形式的價值觀稱為核心價值觀。因此,由于當代文化變遷引發了文化表現形式的多元化,以及中西方文化思潮激烈地碰撞,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更應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引導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取向,捍衛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領地”。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性的確立
首先,增強各階層的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相繼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一方面我國保持了連續三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另一方面,社會上也出現了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對這些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容易造成人們思想上的迷失和價值迷茫。針對這種狀況,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以簡單明了的話語進行詮釋,使人們真正明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從而確立其主導性。
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與民生建設相結合。市場經濟發展,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對社會資源的相對合理配置作用。但是市場經濟存在著盲目性等弊端,反映在價值取向上,就是市場經濟的利益杠桿使人們更加注重追求現實的利益,從而使得價值取向發生變化。針對這樣的現狀,我們應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與民生建設相結合。在加強民生建設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其價值取向加以引導,把社會主義優越性落實到群眾的柴米油鹽上。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全黨要把關心群眾生活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要主動從土地、勞動以及柴、米、油、鹽等方面關心群眾的生活”。[2]
最后,運用多種方式營造強勢輿論。人本身是有趨同性的,人是社會中的人,個人的價值取向受周圍人群影響很大。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性確立過程中,更需要強大的社會輿論支持。影視作品要更加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人物塑造要更加注重價值取向的引導,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藝作品要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真正能打動人心,引起廣泛共鳴。例如《感動中國2012》,作品真正抓住了時代精神和人民文化需求發展變化的脈搏,順應了人們崇尚美好生活和期盼和諧的心愿,很好地發揮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輿論支持作用。
(二)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性的重要意義
首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是對馬克思價值觀理論的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資本主義所謂平等博愛公平價值觀的虛假性,進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極端利己主義價值觀的實質。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社會主義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核心價值觀是什么,馬克思沒有提到,也不可能提出跨越上百年以后的具體文化綱領。因此中國基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性特征和實際適時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疑是對馬克思價值觀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其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能夠凝聚人心,很大程度上消除市場經濟對人們正確價值取向的沖擊。市場經濟講求價值規律、利益最大化,以對社會財富占有的多少來界定人的社會價值大小,客觀上極易導致價值觀層面上的個人利己主義、金錢崇拜主義,進而造成誠信意識淡薄、信仰缺失,尤其需要先進的價值觀加以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對于傳遞社會正能量、凝聚人心,消除市場經濟對人們價值取向的沖擊能夠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為社會主義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整合社會思想資源。黨的十八大向全國各族人民發出號召: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三步的一個分目標,到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能否得以實現,這個分目標是一個關鍵節點, 我們黨適時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人們在提升經濟整體水平和實力的同時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符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觀,抵制西方拜金主義的腐蝕,從而保證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良好的軟環境。
總之,時代的發展進步必然導致文化表現形式的變遷,每一個時代社會發展都要有自己的文化印記。關鍵在于我們要時刻關注文化發展的走向,通過社會諸多方面合力的作用,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牢牢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主導性。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63-664.
[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