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中國和中亞之間的商品貿易結構特點進行比較,分別歸納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結構特征,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能夠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政府間的貿易合作,優化彼此商品貿易結構以及優勢互補、降低貿易風險的可行性對策。同時也針對中國與中亞國家商品貿易中具有的優勢,加以發揚,提升本國的國際貿易競爭力。
關鍵詞:中亞國家;貿易結構;進出口統計
當今的國際經濟合作主要有兩個方向,分別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間經濟一體化。在此大環境下,習總書記提出了關于構建新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吸引了世界各國對此衍生的各種經濟現象的研究。中亞國家作為新絲綢經濟帶的必經國家,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經濟熱點區域。尤其是近幾年來,中國和中亞國家的貿易總量不斷上升。不斷鞏固和加強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合作,對于鞏固中國區域安全和經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國與中亞國家商品貿易結構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1.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商品貿易結構特點
(1)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商品貿易總額大幅度增加。據中國商務部統計,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雙邊貿易總額增長是這樣的:從1992年4.6億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59.4億美元,增加了將近100倍,年均增長5%。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之后的10年間,該組織充分展示出其對區域經濟的推動效應,使得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規模產生了質的飛躍,貿易規模迅速擴大。
(2)中國對中亞國家貿易的商品范圍廣,結構層次低。從中國對中亞國家的商品貿易結構看,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對中亞國家出口的商品涉及范圍是相當廣泛的,總體結構上可以說是很均衡的。從一般的消費品到專業的機電產品及高新技術產品,中國都有對中亞國家進行出口。然而也凸顯了中國在跟中亞國家的商品貿易中并沒有優勢特別明顯的商品。
(3)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互補的可能性增大。從上面的數據能看出,由于彼此要素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能進行貿易互補的商品結構是相當鮮明的。中亞五國憑借著天賦的能源資源優勢,在物資不太豐富的情況下,積極與中國發展雙邊貿易,對中國出口的商品以天然能源、礦產資源為主;中國商品的多樣化也滿足中亞國家的消費需求。
2.中國與中亞國家商品貿易存在的問題
(1)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結構不合理。中國對中亞國家出口的商品種類是很廣泛,包括高檔商品和高新技術商品、一般的普通消費商品。而中亞五國向中國進口的產品狀況則恰好相反,貿易結構單一。中亞國家由于本身區域內能源要素稟賦較好,但同時輕工業及制造業較弱;而中國即使資源充足但人均下來,這些能源資源也明顯不足以供給。在這種畸形的情況下,中國很容易會面臨來自中亞國家的能源威脅。
(2)中國與中亞國家商品貿易份額分布不均。由前文的現狀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中國與中亞各國的商品貿易規模是不一樣的。在中亞各個國家中,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這三個國家在近幾年的雙邊貿易總額中占的比重是相對較高,而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則相對少很多。
(3)貿易摩擦加深,增加潛在危機。盡管中國與中亞國家在雙邊貿易過程中強調互惠互利,但是在貿易中,無可避免的就是在雙邊或者多邊貿易中地位的轉變,哪一方實力較強誰就能處于主導地位。這時候國與國之間就會出現利益矛盾,甚至會導致貿易摩擦。
二、應對中國與中亞國家商品貿易結構問題的策略
1.實施積極的貿易政策和相關措施,調整商品結構
中國和中亞國家之間良好的貿易關系的營造需要適合的政策保障。中國政府長久以來的對外開放政策是雙方經貿往來的一個良好基礎,中國政府還應該在此基礎上實施一些積極的貿易政策,可以給予一些照顧性的稅收優惠去平衡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合作規模。另外,中國除了要繼續堅持重視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還應該重視一些有中亞國家參加的區域性的合作組織,因為這些組織都是中國鞏固和中亞國家貿易關系的平臺。
2.具體分析商品貿易結構,充分利用比較優勢
中國與中亞各國應該充分了解雙方進行商品貿易的現狀,知己知彼。適當調整現今中亞五國對中國出口商品比較簡單的問題,不要使貿易商品局限于各種資源能源或者原材料這些初級產品,可以通過自主創新或科研,擴大商品種類。優化貿易結構,提升貿易行業的多元化。
3.突出中國東中西部產業特點,發揮結構優勢
根據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商品貿易結構特點,中方對中亞國家出口的產品可以根據不同的產業優勢合理配置資源,減少無謂的資源耗費。東部是中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容易吸收外來的高新技術;中部地區能源及礦產豐富;西部地區盡管工業基礎不扎實,科技文化水品不高,但交通便利。每個地區之間能夠實現優勢的互補,提高資源配置的合理性。
4.大力培養高水平的商務人才
中國和中亞國家的貿易往來,除了需要政策支持,更離不開人力的因素。我們需要的商務人才必須是復合型的。因此政府及教育部門應當共同協商,設置科學的國際貿易課程和建立系統的商務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師資水平。例如鼓勵國內外院校設立交換生項目,促進交流等。
5.在雙邊或多邊貿易中應制定完善的貿易規則和合作協議
為了避免產生摩擦,我們在進行合作之前應當制定合理的協議,明確雙方在貿易過程中的各種權利與義務。同時應繼續推動組織成員國在海關、質檢、交通運輸等方面便利化的程序,提高商品通關效率;還應當充分利用銀行等可靠金融機構,做好保障措施,保障自己及對方的合法利益。
總之,作為中國和中亞地區實現區域經濟安全的一個重要環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更加符合雙方的遠景期望。中國和中亞國家可以通過分析彼此商品的比較優勢,取長補短,降低來自于其他經濟體的經濟威脅。而更重要一點是,中亞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連接亞歐大陸,有利于中國與歐洲國家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系,為亞歐大陸的經濟大融合打下基礎。
作者簡介:王藝(1979- ),女,陜西華陰人,漢族,現職稱:經濟師,學歷:蘭州大學經濟學學士,西安郵電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研究方向: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