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凌
(河源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廣東 河源 517000)
結直腸側向發育型腫瘤(LST)與結直腸癌關系密切。主要采用黏膜剝離切除及開腹腸道切除吻合術治療,但由于開腹腸道切除吻合術對患者造成大面積創傷,且病灶位置需嚴格限定,術中出血量較大,術后患者愈合時間較長,且預后腸功能紊亂甚至喪失。臨床上治療LST可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根本上完全剝離病灶,根除腫瘤,對腸道破壞較小,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均較開腹腸吻合手術優越,術后患者康復較快,且有較低的復發率,也不會影響二次腸道切除吻合術的進行。本文擬探究EMR對LST患者的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確診LST的住院患者36例,其中LST直徑10~20 mm患者14例為對照組,男8例,女6例,年齡37~65〔平均(53.4±11.2)〕歲;將腫瘤直徑>20 mm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實驗1組12例,男6例,女6例,年齡38~64〔平均(54.2±10.8)〕歲;實驗2組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39~65〔平均(53.5±11.1)〕歲。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實驗由當地倫理協會批準,并全程跟蹤。納入標準:符合《腸道疾病診斷和治療指南》〔1〕確診為LST患者;未進行手術治療及其他保守治療的患者;患者自愿參與本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方案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全過程跟蹤。排除標準:黏膜下注射后抬舉征陰性或抬舉不良者;肝、膽嚴重疾病;除直結腸腫瘤以外的其他惡性腫瘤患者;神志異常患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參照直腸癌手術治療指南進行開腹病灶腸道切除腸管吻合術,開腹并游離全部結腸,于回盲瓣處離斷回腸末端,清掃腸段淋巴結的惡變病灶。游離直腸背側至盆底。顯露直腸兩側側韌帶,切斷并結扎直腸中部動靜脈血管。離斷直腸中段,將直腸拖出并沖洗。電灼腸管止血,放置引流管。將末段回腸與深部括約肌進行間斷吻合修復,縫合數針后固定術區,常規關腹,術畢。
實驗1組與實驗2組進行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用靛青胭脂在病變部位染色后,①EMR:直徑在20 mm以內的LST病變,先于病變邊緣選擇1點作黏膜下注射,在病灶外緣注射生理鹽水5~10 ml加入靛青胭脂使黏膜層與黏膜下層分界更加清晰,使病變完全隆起并與黏膜下分離(盡量使LST病變居液體墊中央),然后用帶鉤圈套器圈套切除。②內鏡下黏膜分片剝離切除術(EPMR):直徑超過20 mm的LST病變,按EMR方法于病變邊緣選擇1~2點進行注射,每點注射生理鹽水5~10 ml,使病變完全隆起并與黏膜下分離,然后用帶鉤圈套器分多次進行圈套,最后完全切除病變,觀察創面,如有踝露血管用氬氣燒灼,以防術后出血 。
1.3 觀察指標 術后記錄手術持續時間及術中出血量、術區愈合時間,并對比三組3、6個月的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行t或χ2檢驗。
2.1 三組手術持續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的比較 治療后三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比較理想,實驗組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持續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比較情況(x±s)
2.2 三組術區愈合時間的比較 治療后三組患者愈合時間均較短,與對照組〔(13.17±1.68)d〕比較,實驗1、2組愈合時間〔(4.51±0.22)d,(4.82±0.14)d〕明顯較短(P <0.05)。
2.3 三組復發情況比較 治療后三組患者均有復發情況發生,對照組 3個月復發2例,6個月復發3例,總復發率35.71%;實驗1組3、6個月各復發1例,總復發率16.67%;實驗2組僅3個月復發1例(10.00%)。與對照組比較,實驗組復發率較理想(P<0.05)。
LST病變均為平坦型病變,以往內鏡下切除難度較大,而常規圈套法息肉切除術對這類病變難以切除干凈,因此,以往有人主張行外科手術治療。但這類病變以側向生長為主,極少向深層侵犯,因此,黏膜切除術是一種良好的選擇。隨著消化內鏡診療技術的發展,近年LST病變的檢出率日漸提高,大部分病變可行內鏡下治療。LST若未能夠得到早期的發現與診治或治療不當,容易使良性腫瘤惡變,嚴重影響患者腸道功能及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病情嚴重者腫瘤細胞擴散至體內多臟器,嚴重威脅著生命安全〔2〕。傳統治療直結腸腫瘤主要依靠開腹腸道切除吻合術,其手術操作復雜,創面巨大,術中持續時間較長,出血量多,使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大大延長,并有較高的腫瘤細胞種植轉移風險,術后復發率較高〔3,4〕。目前臨床主要應用EMR對LST進行切除治療,手術操作簡單,時間短,對患者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微乎其微,無種植轉移風險,術后復發率較低,臨床療效得到醫學界認可〔5〕。
本實驗提示EMR治療對患者腸道損傷面積很小,無手術切口及吻合面,術后在積極康復下,患者腸黏膜恢復較快,可早期康復出院,減輕了患者治療痛苦及經濟負擔;另外EMR手術操作簡單,術區面積小,對正常組織無破壞,能夠大大降低腫瘤細胞轉移風險,對直結腸腫瘤患者療效更佳顯著。
1 汪建平,楊祖立.直腸癌外科治療的現代解剖學基礎〔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6):365-7.
2 Tanis PJ,Doeksen A,van Lanschot JJB.Intentionally curative treatment of locally recurrent rectal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J〕.Canadian J Surg,2013;56(2):135-44.
3 萬德森.結直腸癌流行趨勢及其對策〔J〕.癌癥:英文版,2009;(9):897-902.
4 代 珍,鄭榮壽,鄒小農,等.中國結直腸癌發病趨勢分析和預測〔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5(7):598-603.
5 盛劍秋,晨智敏,李愛琴,等.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的內鏡診斷與治療〔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6;23(4):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