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彥
(南陽市中心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腦缺血在急性期時可誘發突發性事件,患者在發病后所出現的后遺癥仍是各界關注的焦點〔1〕。有研究顯示〔2〕,早期康復訓練對改善急性腦缺血后遺癥,強化運動、行為及感覺能力,提高預后生活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3〕。本研究實施早期康復訓練的急性腦缺血患者進行血流動力學和腦電圖及事件相關誘發電位(P300)測定,旨在探討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缺血患者腦細胞功能及腦血流量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缺血患者70例。納入標準:①參照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理病會議制定的相關標準確診〔4〕,且經磁共振成像(MRI)及CT證實;②格拉斯吾昏迷評分(GCS)高于8分;③首次發病;④年齡在80歲以下。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史及意識障礙者;②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RIND)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35~76〔平均(62.5±4.3)〕歲;病程1~10 d,平均(3.4±1.2)d;疾病類型:腦梗死20例,腦血栓10例,血栓伴栓塞5例;病損部位:右側病損13例,左側22例。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35~75〔平均(62.3±4.2)〕歲;病程1~10 d,平均(3.5±1.2)d;疾病類型:腦梗死18例,腦血栓12例,血栓伴栓塞5例;病損部位:右側病損14例,左側2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病損部位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規治療措施:血液擴容、脫水、營養神經及調節腦細胞代謝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待生命體征穩定后給予早期康復訓練:①制定早期康復計劃。(1)參照Brunnstrom恢復理論,結合患者的自身情況制訂出針對性的5階段康復計劃。(2)階段1時,主要指導患者預防或改善痙攣,避免并發癥的出現;階段2時,抑制聯帶運動、抑制或降低痙攣,通過正常運動方式訓練;階段3時,抑制代償動作及異常運動模式,嘗試分離運動;階段4時,嘗試多種結合運動模式及分離運動模式;階段5時,改正錯誤的運動方法,建立運動組織方案,加強運動活動速度及精細活動能力。②早期康復計劃的實施。(1)擺放良肢位:調整肢體至功能位,避免足下垂內翻及異常模式。(2)變換體位:定時翻身變換體位,避免肢體長時間受壓而形成壓瘡。(3)活動關節:促進肢體感覺與運動功能的恢復。(4)坐起訓練及坐位平衡:首先展開靜態訓練,之后逐漸加大幅度轉為動態訓練,同時強化負重能力及坐起能力。(5)坐起訓練及站立平衡訓練:通過Bobath法進行坐起練習,在平行杠中行負重能力及肢體平衡訓練,同時配合翻掌、十指交叉上舉、伸腕、屈腕及手抓放等功能性訓練。(6)步行訓練:當患者下肢負重能力有所增強后,可采取邁步、上下樓梯及越過障礙物等訓練。此外,為了增強患者對康復的信心及對訓練的積極性,可對其進行心理干預,保證康復訓練效果。
1.3 觀察指標 ①血流動力學:通過腦圖成像設備對兩組患者的腦血流量指標進行檢測,將CMHZ探頭置于枕窗及顳窗探測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監聽血管雜音記錄血管的平均流速。②腦電圖:通過腦電地形圖儀對兩組患者的腦電圖進行檢測,以雙極與單極導聯描記,以耳垂為參考電極,0.3為時間常數,均行睜、閉眼誘發及過度換氣試驗。③P300:在安靜的狀態下,通過P300視屏圖儀,對患者進行Oddball序列刺激,對比兩組P300潛伏期檢測結果。④參照1995年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理病會議制定的評分標準〔5〕,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治愈:病殘程度0,神經功能缺損分值降低>90%;顯效:病殘程度1~3,神經功能缺損分值降低46% ~89%;有效:神經功能缺損分值降低18% ~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分值降低<18%或增加≤18%;惡化:神經功能缺損分值增加>18%。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對比 研究組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及大腦后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或P<0.05);兩組椎動脈、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對比(x ± s,n=35)
2.2 兩組患者腦電圖頻段功能譜對比 研究組腦電圖β、δ、θ的功率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α的功率值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腦電圖頻段功能譜對比(μV2,x ± s,n=35)
2.3 兩組患者P300潛伏期測定結果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P300潛伏期時間對比〔研究組(365.45±30.52)ms,對照組(364.56±30.41)ms〕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組經早期康復干預治療后,P300潛伏期時間〔(321.12±28.52)ms〕顯著低于對照組〔(348.65±6.32)ms〕及治療前(P<0.05)。
2.4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總有效率(97.14%)顯著高于對照組(77.14%)(P<0.01)。
急性腦缺血是指腦的短暫性血液供給不足,屬于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動物實驗已證實功能恢復訓練可以有效改善機體的運動功能〔6〕。研究顯示,康復訓練不僅可以促使腦損傷組織轉復,同時也能輔助細胞樹突發芽〔7〕,這為患者的功能恢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8〕。
本研究結果與陳紅霞等〔9〕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表明早期康復治療可以有效提高大腦的血流量,改善尚存活的腦組織,促使腦組織血流量轉復,這對腦缺血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通過P300檢測發現,由于腦缺血后因血管阻塞所致的區域性斷流、低灌注、腦功能硬化、過度灌注損傷、腦水腫等因素,使腦病灶及周圍區域的腦血流量降低,在長時間缺氧缺血狀態下,可誘發腦電活動異常。通過監測腦缺血患者腦電圖改變可以評價腦缺血患者的腦細胞功能情況。提示隨著腦缺血癥狀的有效改善,患者腦電圖功率提高,腦細胞功能也見明顯加強。P300標志著皮層活動的結果,與感覺、知覺、理解、記憶、判斷、學習、智能及推理等心理過程的變化具有密切的相關性,是人們對客觀事件的反應〔10〕。表明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可以對腦血流量、腦細胞結構及功能的改善,使患者的感覺、運動及行為能力得到了顯著的加強,繼而改善了病損程度及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也為早期康復訓練的應用效果提供了理論支持〔11〕。此外,本研究證實了早期康復訓練可以提高腦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
1 白 蓉,梁雪琴,王魁花,等.康復訓練對腦缺血大鼠行為學及BDNF、CaBP-D28k表達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2;52(21):33-5.
2 馬玉萍,李曉華,閆曉潔,等.早期康復訓練及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4;21(16):2554-5.
3 李 超,溫紅梅.運動訓練對腦缺血后軸突再生及Nogo-A蛋白表達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11):1072-5.
4 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5 楊永枝,彭秀麗.心理護理干預與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作用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7(14):119-21.
6 朱桂芳,曾滿萍.早期康復訓練對腦出血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16(2):72-4.
7 范寧寧,趙瑞波.遠端缺血后處理對腦缺血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1):180-2.
8 郭心磊,孫芳玲,艾厚喜,等.缺血性腦卒中大鼠大腦皮層EphrinB2信號表達變化的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2):129-32.
9 陳紅霞,郭友華,謝仁明,等.康復訓練結合益氣中藥對氣虛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疲勞程度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3):188-91.
10 Yang H,Guan C,Chua KS,et al.Detection of motor imagery of swallow EEG signals based on the dual-tree complex wavelet transform and adaptive model selection〔J〕.J Neural Eng,2014;11(3):035016.
11 賈愛明,胡文梅,張 紅,等.加味補陽還五湯聯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急性期肩手綜合征的療效〔J〕.廣東醫學,2013;34(12):19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