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芹 鄭德偉
(濰坊醫學院心理學系,山東 濰坊 261042)
由于經濟、文化和地區的差異,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存在不同。王玲鳳等〔1〕調查發現湖州市農村老年人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9個項目上的因子分均明顯高于退休老人。秦皇島〔2〕農村老年人心理問題檢出率為18.6%,明顯高于中國正常成人水平;主要影響因素有經濟穩定性、健康狀況、醫療費支付方式、家庭關系、配偶狀況、健康狀況及負性生活事件。多省市民族地區〔3〕農村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與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經濟收入有關。本文研究濰坊市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
1.1 研究對象 濰坊市的高密、安丘、坊子、昌邑、壽光5個縣市區,各取1個村≥60歲的老年人,共250人,回收有效問卷233份(93.2%)。年齡60~98〔平均(71.51±7.28)〕歲。
1.2 調查方法 采用自編基本信息表(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狀況、勞動狀態、疾病等)、SCL-90、艾森克人格問卷(EPQ)。調查前,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對有一定文化,能自己作答的被試者,主試者指導被試自己完成問卷,對沒有文化或由于疾病等其他原因不能自己作答的被試者,采用主試者讀題,被試者回答,主試者記錄完成問卷調查。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因素分析、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
2.1 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 發現農村老年人心理問題總體陽性檢出率為58.4%。
2.2 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在人口學變量上的比較 小學以下文化的農村老年人陽性檢出率(81.1%)高于小學(62.2%)及中學以上文化(54.2%)(χ2=12.813,P=0.002)。小學以下文化的農村老年人在軀體化、強迫、抑郁、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6個因子上高于中學以上文化的老年人(P<0.05),在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上高于小學文化的老年人(P<0.05),見表1。

表1 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村老年人SCL-90各因子分方差分析(x±s)
將反應癥狀程度的10個因子分進行性別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獨居的農村老年人在強迫、抑郁和睡眠與飲食3因子上得分高于非獨居(P<0.05,P<0.01)。有疾病比無疾病的老年人在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恐怖、精神病性和睡眠與飲食7個癥狀上得分高(P<0.05,P<0.01)。在心理健康的10各因子上,不從事勞動的老年人得分都高于從事勞動的老年人(P<0.01)。經常參加活動的農村老年人在焦慮癥狀上得分顯著高于不經常參加活動的(P<0.05),而其他癥狀差異不顯著。見表2。

表2 濰坊市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同變量比較(x±s)
2.3 人格特征與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系 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各因子與人格的內外向不存在顯著相關;神經質的人格特征與所有因子都存在顯著正相關(P<0.01);除強迫癥狀外,其他因子與精神質都存在顯著正相關(P均<0.05);撒謊的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均存在顯著負相關(P均<0.01)。見表3。
2.4 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結果 以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陽性為因變量,以學歷(小學以下=1,小學=2,初中以上 =3)、性別(男 =1,女=2)、家庭狀況(獨居 =1,非獨居=2)、勞動狀態(從事勞動=1,不從事勞動=2)、疾病(有疾病=1,無疾病=2)、參與活動(經常=1,不經常=2)和人格特征(精神質、神經質、撒謊)為自變量進行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根據似然比估計進入回歸方程,結果,進入回歸模型的是精神質、神經質和勞動狀態(不從事勞動)。見表4。

表3 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的相關關系(r值)

表4 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
在性別上,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對秦皇島〔2〕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調查結果相一致。以往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著性別的差異,中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存在著性別的差異,這可能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人口學變量無關,而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4〕有關。或是與性別角色日趨整合,性別特點不突出有關,發展心理學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年男性開始在原來男性人格的基礎上逐漸表現出溫柔、敏感、體貼等女性特點,中年女性逐漸表現出果斷、大度、主動等男性特點,出現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變化,逐漸趨向“男女同化”,老年期的男女同化可能使性別特征差異減小,從而減弱了性別特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但也有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農村老年SCL-90總分高于男性〔5〕,與本研究結果不一致。文化程度越低的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越不好,導致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自我評價降低,自我效能感減低,直接影響其心理健康;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所掌握的知識技術水平較低,導致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較低,這間接地影響其心理健康。老年人獨居的重要影響因素是無配偶和高齡〔6〕,其家庭功能受損,得到來自配偶、子女的照顧、關心和支持相對減少。
軀體疾病對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較大,分析原因:①疾病會增加老年人的經濟負擔。雖然我國已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統籌等措施,但老年人慢性病和重病居多,長期的治療,醫療費和藥費成為老年人和家庭沉重的負擔,也給老年人帶來心理的壓力;②疾病本身產生的痛苦,會引起老年人產生焦慮、抑郁、恐怖等負性情緒。③疾病在增加家庭經濟負擔的同時,也會影響家庭其他成員的工作和心情,這些又反過來作用于老年人,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神經質反映個體的情緒穩定性,得分越高表明情緒越不穩定、焦慮、擔憂、郁郁不樂,由此可知情緒不穩定的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越不好。精神質表現為孤獨、冷酷、敵視、怪異等偏于負面的人格特征,高分者可能表現為孤獨、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不近人情,感覺遲鈍,與他人不友好。具有這些特征的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程度差。撒謊分量表測量的是受試者的掩飾、假托或自身隱蔽等情況,其與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均存在顯著負相關。這也就是說,善于掩飾自己,不善于敞開心扉與別人溝通,不善于把內心的想法與他人交流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程度差。這種特質可能使老年人掩飾自己,感受到心理的壓力和困惑、煩惱都無法表達出來,心理的困惑得不到抒發,影響了心理健康。
1 王玲鳳,傅根躍.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2):128-9.
2 楊桂鳳,楊桂芝,王小娟.秦皇島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24):4810-1,4815.
3 徐紅波,李亞紅.民族地區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0):1489-91.
4 楊彥春.老人幸福度與社會心理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8;2(1):9-12,10.
5 魏曉云,譚小林,李 遠.重慶部分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8):915-6,919.
6 王 憓.城鄉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