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昆++侯建釗++高菲



摘 要: 為水下探測提供試驗平臺,設計了一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該航行器可被應用于海洋資源調查、港口安防、水產養殖、地貌觀測等諸多方面。它可利用自身搭載的聲吶、AHRS等傳感器,實現水下自主航行、避障;并通過導航算法,實時地規劃最優路徑,完成水下地貌觀測、資源探測。同時它也具備在水下未知環境,構建地圖能力。
關鍵字: 水下航行器; 自主式; 水下試驗平臺; 地貌觀測
中圖分類號: TN91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5)10?115?03
隨著對資源的消耗量和需求量的與日俱增,人們開始加快對海洋的開發進程。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作為水下探測的工具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它具有水下機動性好、續航力強、安全可靠等優勢,在海底地形地貌勘察、水文參數測量、深海資源調查、海洋救助與打撈等諸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1?2]。
為配合海洋的相關開發,設計了一款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作為試驗平臺。介紹了水下航行器整體的系統結構設計,包括機械機構設計、硬件系統設計和軟件系統設計。
1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機械結構設計
水下航行器在外形上仿照魚雷的結構。整個的艙體設計采用流線型,減少它在水中運動時,水流對它產生的阻力[3];尾部采用圓錐體形,椎體的底部安裝螺旋槳式推進器,為航行器提供動力,椎體的四個方向安裝方向舵,控制它的運動方向,實現航行器的轉彎,俯仰,航行器的結構實物見圖1。航行器艙體上部安裝無線天線,當航行器浮上水面時,可通過天線與岸基控制平臺通信,進行數據交換或是接收新任務。
航行器的艙體使用鋁合金材料,天線和方向舵使用的尼龍材料,表面用鋁氧化硬化處理,增強抗腐蝕性。為保證航行器運行時的穩定性,對艙內部的負載進行了合理布局,使航行器的整體重心位于浮心正下方。用鉛塊對航行器進行配重,使其受力均勻、保持“零浮力”,也即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情況下,航行器的重力大小等于浮力大小,航行器恰好能浮在水的表面。
圖1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結構實物圖
2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硬件系統設計
硬件系統關系到航行器工作時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它主要由工控機、PC104、串口服務器、協議轉換器、聲吶等傳感器、動力驅動和檢測電路組成,如圖2所示。
圖2 水下航行器的硬件系統框圖
2.1 工控機和PC104構成的運動決策系統
工控機和PC104是水下航行器的大腦,可控制傳感系統進行數據采集,并接收傳感系統傳來的信息,對其進行解析,根據解析結果并結合自身使命發出決策指令。指令信息通過通信系統傳達到執行系統,執行系統接收到指令后,將其轉化成電機速度、轉向以及舵機角度的變化。
2.2 動力驅動系統
采用瑞士Maxon公司的直流無刷電機作為推進器,其扭力大,噪音低[4]。驅動器選用的是美國的COPLEY驅動器,實物圖見圖3。其優勢在于控制簡單,穩定性高,通用性強,配合舵機的使用,可實現航行器在水下的前進后退、上前下浮、左轉右轉。動力驅動系統是航行器完成任務的基礎,是整個平臺硬件系統設計的關鍵。COPLEY驅動器采用數字增量式PID反饋,擁有電流、電壓、速度三閉環控制,可以控制有刷、無刷等不同類型的電機,它支持RS 232串口和CAN總線協議,兼容性強。由于支持CAN總線,所以它支持多個驅動器同時使用。
圖3 COPLEY驅動器實物圖
2.3 協議轉換器
協議轉換器的作用是將PC104的串口協議轉換成電機驅動器所需要的CAN總線協議,實現二者的通信[5],其實物圖見圖4。協議轉換器上的MCU采用的是Microchip公司的dsPIC4011,它是一款集單片機和DSP綜合功能的16位控制器,既保留了單片機的基本性能,又豐富了外圍模塊,還兼具了DSP的高速運算能力[6]。嵌入式內核選用的是μC/os Ⅱ,它由Micrium公司提供,源碼開放,是一種可移植、可裁剪的、搶占式多任務實時內核。由于μC/os Ⅱ只對硬件的CPU和定時器進行了抽象,所以移植相對簡單;它是基于任務的優先級高低進行任務切換的,適用于實時性要求比較高的場合。
圖4 協議轉換器
2.4 檢測電路模塊
檢測電路模塊包括艙體內部的溫濕度檢測,電池的電壓、電流檢測,漏水檢測等,這些參數都關系到水下航行器的安全運行[7],其中泄露檢測尤為重要。根據重力原理,如果艙內漏水,水會沿著艙內壁流到艙底,所以泄漏檢測模塊的兩個探針放到艙的底部,正常情況下這兩探針是斷開的,一旦發生漏水,流到艙底的水會將兩探針短路,此時檢測模塊就會檢測到,通過CAN總線向上位機發出報警信息[8?9]。圖5為漏水檢測電路原理圖。
圖5 漏水檢測電路原理圖
2.5 傳感系統
聲吶、水下攝像頭、慣性導航系統等構成了水下航行器的傳感系統。在海底的未知環境中,AUV惟一可以依賴的是自身機載的慣導傳感器和聲吶。航行器搭載的聲吶一般有兩種:
(1) 一種是主動聲吶,提供障礙物目標的距離和角度,可在二維空間上分辨目標的輪廓和位置;
(2) 另一種是側掃聲吶,用于海底地形地貌的勘測。
慣性導航系統為航行器提供位置、速度、航向和姿態角數據,它不依賴于任何外部信息,因此非常適合于水下航行器這種工作環境比較特殊的場合。它在工作時不向外部輻射任何電磁波,故隱蔽性好[10]。
3 自主式航行器軟件系統的設計
自主式航行器的軟件系統采用的是MOOS結構[11],它由Paul Newman博士提出,已有十多年的開發歷史,如今已成功地應用于國外的多款水下航行器見圖6。它是一種分布式控制體系結構,專門服務于水下航行器系統的完全開源的體系結構。其分布式體系結構特點是它的精髓所在:將每個子系統根據其功能都定義為一個獨立的軟件模塊,如此一來,解決了同步問題,各個子模塊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穩定、時效高的信息交互環境[12?13]。
傳統的水下航行器軟件系統具有效率低、實時性差、占用資源大的缺點,而MOOS體系結構的模塊化設計、分布式、星型拓撲結構的特點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極大地提高了航行器軟件系統的穩定性和實時性。
圖6 水下航行器硬件系統效果圖
4 結 語
本文介紹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試驗平臺的實現,包括其機械結構、硬件系統、軟件系統等。多次測試,性能穩定、安全可靠,為海洋探測提供了完善的試驗平臺。
參考文獻
[1] HE Bo, RAN Hong?ge, YANG Ke, et al. Path Planning and Tracking for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R]. [S.l.]: ICIA, 2009.
[2] STOKEY R P, VON ALT C, ALLEN B,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REMUS 600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C]// Proceedings of 2005 MTS/IEEE Conference on Oceans. Washington, USA: IEEE, 2005, 2: 1301?1304.
[3] 呂瑞.超空泡航行體動力學建模與姿態機動魯棒控制方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4] 馬元.自主式水下航行器運動控制系統的設計[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5] 劉衛東.基于CAN總線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內部通信與仿真[J].系統仿真學報,2007,19(6):1320?1322.
[6]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dsPIC30F系列參考手冊[EB/OL].[2012?12?13]. http://wenku.baidu.com.
[7] 韓盈盈.自主式水下機器人的分布式運動控制系統算法與實現[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0.
[8] 童詩白,華成英.模擬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 馬元,欒寧,管增輝.便攜式水下機器人硬件系統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13,36(21):100?102.
[10] 宋超.基于ELM的AUV決策控制系統[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11] 溫國曦.AUV組合導航算法研究及基于MOOS平臺的系統實現[D].杭州:浙江大學,2013.
[12] 姜大鵬.多水下機器人協調控制技術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
[13] 溫秉權.小型淺水域水下自航行器系統設計與試驗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