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善軍
摘 要:果品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但在縣一級單位仍存在無專業檢測機構、無有效資質管理手續、生產者安全質量意識淡薄等問題,必須引起重視。通過構建質量安全監管體系,開展安全培訓制定標準,改變經營模式等手段實現安全管理無死角,從根本上解決果品質量安全問題。
關鍵詞:果品質量安全;監管;問題;建議
文章編號:1005345X(2015)03001602 中圖分類號:S66 文獻標識碼:B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各級林業部門對果品質量安全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視。山東林業部門自2013年以來開展了果品質量安全省級抽檢工作,2014年又制定了《山東果品質量安全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德州林業部門也制定了 《德州市果品質量安全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對果品質量安全已形成一定的共識。但是目前在縣級果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很有必要進行改進和提高。
1 存在的問題
1.1 無專業檢測機構
縣級林業部門沒有專業檢測機構,現有技術服務力量不能適應點多面寬的果品安全生產的需要,目前沒有形成有效的檢測體系。經濟林生產監管涉及千家萬戶,縣鄉基層林業部門人員區區只有幾十人,與龐大而廣泛的監管面和對象不相適應,監管力量明顯不足。同時沒有專門的檢測設備與機構,使執法缺乏依據,只能憑眼觀、鼻聞等直觀經驗判斷,沒有科學有力的檢測數據支撐。
1.2 沒有有效的監督管理手續
現有管理部門只有責任,沒有有效的監督管理手段。依據《德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德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德政辦發[2014]6號)規定,德州市林業部門負責食用林產品從種植、收購、貯存環節到進入批發、零售或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監督,以及職責范圍內的農藥、肥料等其他農業投入品質量及使用的監督管理,但沒有定編定人。依據當前現狀,林業部門對生產中質量安全問題管理只具指導性管理,因為林業果業機構屬于經濟部門無法定執法監督職權,沒有強制措施。
1.3 生產者安全質量意識淡薄
現有林產品生產者安全質量意識淡薄,應用安全生產技術的積極性不高。如在經濟林生產領域,現有果農90%以上是50歲以上的老果農,帶有上世紀90年代果品生產老管理模式的慣性,在病蟲害的防治上仍然倚重化學農藥,在肥水的管理上倚重化肥,對生物防治、生物源農藥、有機肥、菌肥、水質量等安全的經濟林生產投入品使用認識程度低。
1.4 缺乏有效的安全評價體系
果品安全生產國家標準少,無法建立有效的果品安全評價體系。 例如在經濟林領域,目前綠色、無公害、有機等國標的安全生產標準只有蘋果、葡萄等樹種,梨、桃、杏、李等大多數樹種還沒有具體國標,在生產中沒有直接標準可依。
2 改進建議
2.1 構建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從體系建設層面,組隊伍,建平臺。首先是構建縣、鄉、村果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做到有機構、有人員、有設備,建設強有力的執法監測隊伍,協同配合縣農品質量管理機構,做好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從源頭上治理。縣級林業部門以果樹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設立果品質量執法、檢測機構,對全縣經濟林產品安全生產進行監督、檢測、指導;鄉鎮由林業站負責本轄區內經濟林產品安全生產;村或企業、合作組織設立經濟林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監督員或監督點,負責每戶或每個園區生產過程記錄上報。其次是建設林產品電子管理平臺,林產品進入市場有產地標簽,做到網上產品可追溯。由村級監管員或監管點 收集本村或合作社范圍內每日情況,登錄經濟林生產電子平臺上傳相關信息,鄉級審核上報,縣級監督管理,網上可查。
從立法層面,建議人大通過立法賦予林業等相關部門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權限,組建執法體系,對經濟林生產各環節的監管有法可依,執法有力。
2.2 改變經營模式
從經營模式層面,建議加快土地流轉步伐,整合土地資源,吸引、鼓勵更多的像平原縣張進軍、安華瓷業等民間企業資本進入經濟林生產領域,建設大果園、大基地、生態園,推進林產品生產標準化。因為林產品生產領域主要是以一家一戶生產模式為主,采用何種種植技術標準,農戶說了算,而林業部門管理只是指導性的,對生產者沒有約束力,制約了安全生產技術快速、大面積推廣。而民營企業資本掌控者市場、意識超前,食品安全意識強,對新生事物接受快,建設的園區基地有規模,使安全、新優的生產技術大面積應用推廣成為可能。
2.3 大力開展質量安全培訓工程
從培訓層面,建議大力開展果品生產質量安全培訓工程,長期、長效培訓,以此來培育具有較高安全質量意識的新型林產品生產者、職業生產者,將費用列入財政預算。培訓內容主要包括一法一條例和相關林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標準、規范等。
2.4 制定質量安全生產標準與規范
從技術層面,建議上級部門盡快制定出臺各類林產品安全生產標準和規范,使生產者有章可循、有標準可依,建立果園生產檔案制度,設立果園生產安全質量預警評警評價體系,各果園評價結果在相關媒體公布,將評價結果作為果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登記標簽發放的重要依據。
從政策層面,建議政府設立應用標準化、品牌化、“三品一標”產品安全生產技術扶持補助基金等,調動農民在生產中采用相關技術的積極性,在生產流通環節全面推行安全食品產地登記標簽等市場準入制度。
2.5 從根源上治理高毒農藥
農業、林業、工商、食藥監等部門協同配合,形成合力,堵住高毒農藥和影響人們健康的生長調節劑進入生產要素市場。停止高毒農藥生產企業的審批上馬,禁止高毒農藥流入市場,農民也就不會應用于生產。生長調節劑要憑有關技術部門的意見使用,從根源上治理。同時設立高毒農藥應用銷售有獎舉報電話,發動社會力量進行監督,讓其陷于人民群眾監督的汪洋大海,讓銷售使用高毒農藥、有害生長調節劑的人員和行為無處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