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弦
聽寫是大家公認的最有效的聽力訓練提高方法。聽力不會考脫離原文理解的微細節,聽的時候不應該糾纏只言片語,而應該關注意群和結構。一個意群說明一個意思,一個意思就是一道細節題。一個意群結束,下一個意群展開。筆者認為,優化傳統的“聽寫”,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他們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將從改革最傳統的“聽寫”入手,運用浸入式圖示聽寫模式,幫助學生自如運用英語思維方式,提高學生英語聽力能力。
筆者致力于將傳統的“聽寫”回歸它的實質,努力從發展英語思維出發,從聽寫的本質特點“以音會意,因意認形”入手,在耳聽為熟的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語音、語調、語流和語速的敏感性,以及對語言規則使用的準確性和習慣性。
心理語言學的觀點以為:“理解即是根據聲音或文字來建立意義,理解的過程就是意義建立的過程。”在建立意義的過程中,豐富的聯想、邏輯性的推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聽寫能力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會利用語境提示來推斷沒有聽清楚的內容。幫助學生排除這些障礙,聽寫不失為訓練這方面技巧的良好方法(Nunan 2000)。
“浸入式”教學在歐美已經盛行40多年。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通常聽到的是:“桌子用什么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其實這是不對的”,這種英漢互譯的輔導方法,不但不能幫助學生學習英語,而且不利于學生形成英語思維,久而久之,學生將走上傳統的“英漢互譯”的學習誤區(駱志芬 2009)。在“浸入式”的環境中,學生用英語學習、思考、表達和做事情,建立思維模式。
“圖示聽寫”是利用圖畫,而非漢語,讓學生理解整句話的意思,可選擇課內的也可選擇課外的。“浸入式圖示聽寫”通過影像化的聽寫,結合聲音與文字,交互式體驗,實現在“聽寫”這種傳統教學手段中也能營造有效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像學母語一樣去學英語,讓英語成為學生表達時的一種條件反射,而不再是詞不達意的翻譯,并且讓學生有機會、有時間理解整句話的意思,從中浸透英語整體語言,培養其英語思維。
本研究的實驗對象是同一個初三英語教師任教的兩個畢業班,共70人,5班為研究實驗班,6班為對應的控制班,每個班的人數都是35人。筆者采用了來自杭州市教研室的兩份中考聽力題目作為前測和后測材料。一份在學期初進行統一測試,另一份在學期末模考前一周進行測試,總分都是25分。
1.通過影像化的聽寫,結合聲音與文字,要求學生根據所聽句子進行情境選擇。在此過程中,浸透分層教學的思想。鼓勵基礎薄弱的學生將聽到的句子進行內化分析,選擇對應的場景;鼓勵基礎中下的學生選擇本課關鍵詞進行聽寫;鼓勵基礎中上的學生將推理內化出的內容速記下來;鼓勵基礎較好的學生通過聽聲音內化成文字。
2.影像和圖示化材料選擇,要結合課內和課外,并且要選擇比較有代表性,又比較地道的情境,以幫助學生學會用英語思考英語。為此,筆者特地借鑒和引用了部分iPhone手機中比較成熟的英語智能教學軟件APP,并結合教材進行整合。
以下為人教版九年級第一單元5個重點詞匯的“浸入式圖示聽寫”設計示例。

針對此研究,筆者主要采用SPSS統計技術來處理學生在實驗前與實驗后成績的變化分析。筆者根據學習策略中的情感策略(文秋芳 1996)制作了相應的調查表,對5班(實驗班)學生采用“浸入式圖示聽寫”,包括對訓練后聽力興趣的變化,聽力態度的變化,聽力時心理緊張程度,聽力能力(問題4)等進行分析,每題的選項都為A、B兩個,A選項代表有改進,B選項代表無改進。
假設一:假設經過一個學期的“浸入式圖示聽寫”以后,實驗班和控制班學生的英語聽力測試成績應該有差異,實驗班應該高于沒有實施“浸入式圖示聽寫”方法的控制班。
假設二:假設經過一個學期的“浸入式圖示聽寫”以后,學生的聽力興趣應該較之前有所提高,學生的聽力態度較之前有轉變,聽力時產生的緊張心理也有一定緩和,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有了一定增強。
1.驗證假設一:實驗班、控制班學生在沒有實施新方法時聽力水平的比較與分析

表1 :實驗班和控制班在聽力前測中所呈現出的平均分和標準差以及獨立T檢驗
表1是對實驗班35個學生實施“浸入式圖示聽寫”和控制班35個學生依舊進行傳統聽寫的測試平均數、標準差的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班(5班)英語聽力平均成績為17.18,控制班(6班)為17.38。通過T檢驗,兩個班聽力前測結果顯示:t=-.555,Sig.=.722>0.05,說明兩個班前測沒有差異性。

表2 :實驗班和控制班在聽力后測中所呈現出的平均分和標準差以及獨立T檢驗
表2是實驗班和控制班近四個月來聽力成績測試的比較和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班平均成績為20.21,高于控制班的平均分17.68。接下來可以看到獨立樣本的結果,t=2.789,Sig.=.008<0.01,表明本研究中的實驗班和控制班學生在經教師實施上述新型聽寫模式以后,聽力能力的確有了比較明顯的差異。由此說明,在同一個教師教學進度都一致的情況下,在學生中實施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浸入式圖示聽寫”,能顯著提高學生的聽力成績。
2.對假設二的驗證
實驗班學生按照聽力初測成績分成了三組,A組(成績在20~25分,15人),B組(成績在13~20分,12人),C 組(成績在0~12分,8人),對比前后調查問卷選項的差異,看各個組在聽力中興趣能力的培養和聽力訓練前后學生聽力態度上產生的變化,結果可參考表3。

表3

表3
從表3我們可以看出,在學生聽力興趣培養方面,A、B、C三組學生中,每相鄰兩組之間都存在比較顯著的差異性。從總體上分析,實驗班學生的聽力興趣都有普遍提高,而在聽力興趣提高的學生中,尤其是B組(聽力水平一般的學生)和C組(聽力水平較差的學生)變化明顯。這說明,“浸入式圖示聽寫”教學模式對提高班級中中等水平和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的聽力興趣有比較大的幫助。在學生聽力態度轉變中,只有A組和B組存在顯著差異,B組優于A組,而A、C兩組與B、C之間都沒有比較大的區別,這就說明,聽力能力一般的學生在聽力態度前后轉變中變化比較大。
實踐證明,“浸入式圖示聽寫”教學模式對班級成績中等的學生在提高聽力興趣,改變聽力態度,增強聽力時的心理素質等方面都有積極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去改革聽寫,讓聽寫不要成為一種沒有意義的教學。通過新型聽寫法,不但可以激勵優等生越戰越勇的自信,也能鼓勵中等生重新找回自信心,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浸入式圖示聽寫”不僅是一種很好的創新型聽寫方式,而且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的手段。實踐證明,它有助于提高學生重組詞匯、篇章梳理和語言概括等各個方面的能力。這種聽寫模式幫助學生在聽力理解上跳出了語音認知的誤區,從而轉向語義層次上的解析,著重培養了學生在語言運用上的分析內化能力。
無論在過去還是將來,聽寫在英語教學中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中,英語教師和學生都很重視聽寫練習,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師盲目地使用陳舊的聽寫模式,不但不能幫助學生學會主動思考與主動創造,更不能形成我們現在所倡導的“英語高階思維”。
聽寫內容的選擇和聽寫方法的創新,能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英語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新型的聽寫模式,在可能的范圍內讓學生的學習效果事半功倍。筆者將繼續對新型“浸入式圖示聽寫”模式進行深入研究,并將研究班級擴大到七、八年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研究能更加全面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