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北京畫院作為一所集創作、展覽、研究、收藏、教學為一體的專業機構,在2005年北京畫院美術館開館伊始,就確立了以院藏兩千余件齊白石作品及豐富的20世紀名家作品的收藏為基礎,建構齊白石作品的常年陳列及“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兩個品牌性展示與研究項目。經過十年的努力,已完成十個院藏齊白石專題展覽及三十余個20世紀美術大家展覽,出版了系列畫冊及研究文集。不僅獲得學術界的好評,而且在社會大眾中取得廣泛反響。2012年5月14日,在建院55周年之際,北京畫院成立了兩個中心——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傳統中國繪畫研究中心。其中,傳統中國繪畫研究中心的工作重心放在對傳統經典書畫創作規律的研究上。經過三年的醞釀,今年,正式啟動“中國古代書畫研究”系列研究項目,以北京畫院美術館及理論研究部的展示與研究力量,對中國古代書畫進行系統研究。本次北京畫院與南京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唯有家山不厭看——明清文人實景山水作品展”,便是利用博物館的藏品優勢資源與北京畫院的學術研究成果,向觀眾展示中國古代書畫的獨特魅力。這是一種新的展示與研究模式的探索。自2012年起,北京畫院已逐步與南京搏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各家專業博物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形成了美術館界與博物館界聯合展示方式。這一優勢互補的新模式,必將以更新穎的形式為觀眾呈現更多的傳統藝術經典之作。
中國山水畫濫觴于魏晉南北朝,在宋元達于高峰,明清文人山水畫極為興盛。本次展覽以明清時期文人實景山水畫為主要呈現對象。實景山水,作為中國山水畫中一個獨特類別,多以寫實手法描寫自然山川、名勝古跡、園林宅邸等真實景致,現今留存畫作十分豐富。在本次展出展品中,既包括如文徵明、石濤、龔賢、髡殘、王犟、楊文驄等繪畫大家之作,亦含有以表現山水風貌或園林景色擅長的小名頭畫家畫作。其中近半數書畫作品屬首次公開亮相,為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提供了新視角。
本次展覽的一大特色是以學術研究帶動展示呈現,引領觀眾在品味書畫作品的同時,進入藝術背后所隱藏的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通過這些明清實景山水畫,觀者可以體會江浙文人的行旅風尚、明清江南的地域意識、私家園林的筑造熱潮、古都金陵中的遺民喟嘆、萬里壯游中的尋親孝行、隔空遙想的山水寄情等等。凡此種種,又無不與此時文人對家山故土的理解相關,故展名日——“唯有家山不厭看”。以上思路既作為展覽方式得以呈現,同時也匯結為畫冊中的研究文章。
北京畫院的美術館及理論研究部有著自己的特色。每一次的展示與研究,都面對當今美術發展中的困惑及在繼承創新中的難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探討。本次展覽即是針對古人如何對待眼前之景這一問題展開的。不同于當代畫家以照相寫生再轉換為繪畫創作的方式,古人是通過游歷觀察、目識心記來表現其心中山水。其中一部分畫家以寫實方式描繪其居住環境,另一部分畫家則在山水游歷中表達自身的文人情懷。可以說,實景山水畫表現的雖是眼前之景,畫中筆墨卻體現出文人的主觀情感與學識修養。我們若能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確能感受到這些畫作之間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又存在著完全不同的內在品味與外在風格。從這種意義上說,當我們面對幾百年前的古人畫作時,是不能帶有今人眼光及評判標準的,而應胸懷敬畏之心,真正進入古人傳統及歷史語境中去,細心揣摩古人心中山水及其表達方式,如此才能體會這些看似區別不大的明清山水畫作的獨到之處。這同樣也是當F研究中國古代書畫所需的正確態度。
中國古代山水畫有著不同于西方的獨特的美學表達方式。研究中國古代書畫,不僅需要認識筆墨、理解書畫關系,更需要體悟古代文人所講究的書卷氣息。以現今眼光看,這些古人之作也許沒有當下所強調的革新性、現代性與沖擊力,但基于儒釋道思想基礎上所形成的中國古代書畫,具有其特有的內斂靜謐之氣。文人在山水中身歷其境的游歷,在游歷中與高人友朋交流。對于山水的認識,對于人世的修養,二者勾連在一處,漫溢于一幅幅實景山水畫作之中。在這其中,既有身為讀書人對人世為官的渴望,又有不被重用逃遁山林的隱心,多方面情感與思想的糾結產生了古代文人對山水的特殊理解。
從這層意義上說,今人對古代山水畫的借鑒不應僅僅停留在筆墨層面,更需理解古人觀察山水、認識世界的方法。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觀者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實景山水畫中選取自身所需的經典之作,進入古人傳統,尋找古人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