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利
最近幾年,共享經濟隨著技術進步不斷更新,政府部門一直在費盡心思尋求有效的監管辦法。目前有關規制的方式主要有:不作為、制定法規、談判(約談)和訴訟。
如果市場產生的結果符合預期且消費者權益不會受到侵害,政府就應當采取不作為的方式,此種情形自律監管很重要。如果市場因缺乏保護而出現缺陷和失衡,為了支持新經濟模式健康發展,政府就需要通過立法或執法進行積極干預。談判是規則制定過程或訴訟前都必然發生的行為,它可以為被規制對象和有關部門之間建立溝通機制,由此達成合作監管。訴訟則是最后的手段,也能為相關行業確立規制,比如“專車第一案”的判決結果將對“專車”行業產生重要影響。
選擇什么樣的規制模式既要考慮規制對象的行業屬性和法律結構,也要考慮不同規制方式的作用和特點。
事實上,在正式組織的監管和非正式組織的自愿合作的兩極之間存在一個梯度結構的權力分享機制,政府和企業都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政府可以制定目標和預期的結果,標志性企業就如何實現這些目標和達成預期具體制定解決方案和行業標準。借助行業協會的咨詢和建議,政府也可以對特定技術的使用標準和方法制定更為科學的規制。政府和行業協會(或標志性企業)可以在行業監管中充分合作。學者又把這類合作監管稱為“合作治理”或“合同監管?!?/p>
當然,自律監管對于共享經濟也是非常重要的規制策略。共享經濟需要有一個第三方的公司提供平臺支持,供需雙方將按照平臺提供的規則進行交易。一方面,平臺公司對交易雙方的信息和各種交易記錄都可以及時掌握,并根據自己制定的規制對其中的不誠信行為進行懲戒。另一方面,平臺公司還建立了一套聲譽機制確保在其平臺上交易的主體都能夠互相監管,雙方都可以根據彼此的服務情況給予“好評”或“差評”,平臺公司將根據這些評價做出相應的激勵或懲罰行為。合作監管與自律監管相結合便構成了混合規制模式。
總之,面對共享經濟和共享公司,我們必須創新監管思維,才能實現創新與規制的有機結合,確保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的效用最大化,才能留給共享經濟一片晴朗的天空。
(作者系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與金融安全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舒小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