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能靜下心做好內容的媒體真的不多了
經濟學認為:市場是交易的場所。專業化分工提高了勞動效率,而交換則保證了經濟體的持續發展。
按照這個理論,公司的出現其實是市場的一種反動。因為在企業內部,并不遵循市場交換原則。甚至可以說:公司這種結構完全是計劃經濟的模式。哪個公司沒有五年計劃十年計劃?哪個公司不會預設目標?包括公司內部的資源流轉也完全是按計劃分配的。
那么,作為“逆潮流而動”的公司,就應該被更能凸顯市場經濟特點、更靈活的個體戶所代替嗎?
好在歷史事實已然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
然而自從互聯網熱潮再起之后,我卻不止一次聽到類似的強盜邏輯。
電子商務更能凸顯互聯網思維,所以實體店就該死;O2O是潮流,所有不做O2O的企業遲早被歷史淘汰;自媒體體現了互聯網特性,所以大型媒體機構已經是落后的媒體形式……
可是我也看到,一些定位精準的小店和好吃的餐館仍然門庭若市;天津爆炸事件能夠組織起人力物力,進行全面深入報道的仍然是傳統媒體,那些沖進爆炸核心區進行采訪的并非自媒體人。
企業內部架構雖然違反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可是卻通過大規模的生產運營,節約了原料和交易成本。正如同大規模的媒體機構,它們通過組織起大量的內容生產者,實現專業化作業,可以去蕪存菁,提供更加深度、全面和精致的內容報道。
我從不否認自媒體的價值,盡管他們確實在某些方面無法與媒體機構并肩。他們有自身的價值,更加立場鮮明、行文靈活、互動性強,其中不乏佼佼者,我甚至會在一大堆提示紅點中扒出這樣的公眾號,只為了看看它最近更新了什么。但是,如果不是成規模的專業內容團隊,如何支撐得起定期持續的內容輸出?所以,抄襲、轉載、內容質量下降,都是可能甚至必然的。
最近,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被人詬病,說內容質量下降得厲害。要知道,“羅輯思維”的背后,可是一個團隊在運作!即使是這樣的團隊協作,都無法保證高質內容的持續輸出,更何況是非專業的個人公眾號?
自媒體事實上更像以前傳統媒體上的小型專欄,而頭版頭條和大型報道,將仍然是媒體機構的天下。報紙、雜志、電視不是媒體機構,而是媒體形態。大型媒體機構不僅不會消失,不會被“顛覆”,還將在潮水退去之時,活得更加理所當然。大浪淘沙,大部分湊熱鬧撈銀子靠轉載吸引眼球的自媒體號將散去,留下一部分精品公眾號,成為人們內容消費中的甜點。
前幾天,我很尊重的一位業界前輩跳槽去企業做公關了,他說:“媒體已死。”我聽著膽寒,但我還是不想認輸。
比如,我最近就發現一個現象:各大企業和公關公司都在招聘內容生產者。這起碼反映了兩個事實:一是平臺搭起來了,渠道梳理好了,可是每天奔流其上的內容才是最需要維護的,而且需要持續輸出和維護。我常常開玩笑說:搞內容的,就是人力密集產業嘛。二是內容以前被忽視得太厲害了,“渠道為王”喊了多少年,內容就被忽視了多少年。趕到現在視頻版權幾千萬一集了,才有所抬頭。今年有人提出內容“IP”這個說法,由文本內容可以延展開去,做視頻、做電影、做游戲、做周邊……內容創作者終于要揚眉吐氣了。一直以來,內容的價格真心是太便宜了。
但是,如同所有產品一樣,內容的出路肯定在質量。我最近撤銷了《新營銷》微信公號中的所有轉載文章,《新營銷》將繼續、持續為讀者提供精致的原創內容。與此同時,我收到了一位企業界朋友的信息,她說:現在能靜下心做好內容的媒體真的不多了,加油。
與同事們、同行們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