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尚瑤 張川閩



2006年,有著“中國戲劇活化石”美譽的屏南四平戲,作為獨立戲種,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年后,陳秀雨、陳大并一同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陳玉光、陳官鐵、陳錦蜜等15人分別入選省級、縣級非遺傳承人。
“看戲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 閩東北民間流傳著這句民謠,道出了屏南民間戲曲的歷史狀況與廣泛影響。
“戲窩子”里人人會唱
“四平戲是祖宗戲,我們要一代代傳下去。”71歲的女藝人陳秀雨說。
陳秀雨世居“戲窩子”屏南龍潭村,14歲師從村里最有名的老藝人陳元雪、陳官瓦、陳官企學戲。自16歲登臺表演起,她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一直恪守著這個信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活了一方文化。戲曲需要區域環境、區域文化來承載,然而,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它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原生態環境。
四平戲如何進行“活態”傳承?搶救路上如何突破重圍?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
“四平戲古稱‘四平腔,又叫‘庶民戲‘賜民戲,源于明代‘稍變弋陽的四平腔。明萬歷年間,四平腔在我國南方風行一時,明末從江西、浙江傳入屏南。”屏南縣文體局副局長陸則起感嘆說,“隨著時光流逝,四平腔與其他劇種融合而逐漸消失。而龍潭四平戲,因地處偏僻,加上是祖宗戲,才得以存在至今。”
俗諺稱:“龍潭村的雞母都會唱四平。”據記載,陳姓落堂龍潭時為傅姓佃戶,陳氏先人就到村中橋臨水陳夫人神龕前禱告,求同宗的“姑婆神”陳靖姑保佑其子孫興發,并許愿:“日后子孫昌達,永供夫人香火,每年演劇酬神,以報鴻恩。”
此后,龍潭村陳姓日益興盛,成為村里唯一的望族。明天啟年間,陳志顯、陳志現兄弟開始學唱四平戲,年年唱戲為陳靖姑賀歲,自此四平戲在龍潭村流傳起來。全村男女老少幾乎人人會唱,臺上演唱臺下眾和。
不滿足于宗族內的四平戲演唱,清朝雍正九年(1731),龍潭村人開始購置戲衣、行頭,籌建四平戲班,并于乾隆年間打出班名“開祥云”。 其后有“老祥云”“新祥云”“賽祥云”“新和順”等班社。
民國時期,當地出現了以創辦人命名的“元華班”“元雪班”等。“最負盛名的‘棰仔班,有統一服裝,有打前站的,有定戲的,演員個個身懷絕技,演出道具都是真刀真槍,最遠到江西、浙江一帶演出。”陸則起說。
而龍潭村,一直沿襲著古樸遺風:孩子們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開始學戲,六月二十四彩排,八月二十三出藝,九月九秋收外出演出,第二年春耕時節回來。
龍潭四平戲有嚴格的班規和習俗,父傳子,傳媳不傳女。
“我是村里第一批學唱戲的女孩子,趕上了好時代。”陳秀雨說。1958年,龍潭村的四平戲班開始招收女學員,陳秀雨和其他幾個女孩子成了龍潭村學習四平戲的首批女藝人。
“當時,四平戲在屏南盛極一時。”陸則起說,小小的屏南縣,有25個村唱四平戲,演員有數百人之多,有的戲班甚至可以演70多部戲。
淪落到唱紅白喜事
像陳秀雨這樣的末角全才,能演20多種傳統劇目,被稱為“屏南四平戲的活化石”。然而,陳秀雨也20多年沒唱整臺戲了。只有在大型活動中,她才會受邀登臺亮相,一展風采。而這種登臺的機會更是屈指可數,她數都數得過來。
“當時和我同一批的40多個人,現在也僅剩六七人,大多不再唱戲了,有唱的也是改行唱閩劇。”10年前,因孫子念書,陳秀雨舉家搬進縣城。
而留守在龍潭村的陳大并,一身技藝也面臨無處傳承的尷尬。“沒人看戲,也沒人肯來學戲。”陳大并的神情很落寞。
四平戲第12代傳人陳玉光,這位昔日的團長,顯得很無奈:“收了5個徒弟,現在,最大的70歲,最小的26歲,不過,都不唱四平戲了。”
42歲的陳錦蜜,4歲就跟著父親陳官務唱戲,如今“改行”唱閩劇,“兼職”做“樂隊”。“紅白喜事就去唱,替人哭紅了臉、哭干了淚,真罪過。沒辦法,人總要生存。老了也唱不了。”
現在龍潭人過年,仍和往年沒兩樣。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照樣演戲。“10多年了,每年都是請人做戲,可演出的都是閩劇。” 陳秀雨淚眼婆娑,昔日人人會唱四平戲的“戲窩子”,如今卻淪落到出錢請人唱閩劇的地步,叫人情何以堪。
從水里開始
2001年,屏南縣成立挖掘搶救四平戲領導小組。首期四平戲培訓班開課了,20名喜歡戲劇的小男孩、小女孩參加了為期一個月的培訓。2003年,搶救小組多次深入龍潭,找了20多位11~18歲的青少年苗子,根據各人條件分角色行當進行培養。
2009年,一個以培養四平戲新人為主旨、依托職專幼教班為主的“夜校”——“四平戲傳習所”成立了,由陳秀雨授課。
傳習所選擇晚上上課,一周五晚,一次2小時,一直堅持了兩個月。“開課不久,學員就減到60個,后來只剩下20個。”陳秀雨搖頭道,“這點課時完全不夠,一般藝校要6年。”
“雖然培養了一些人,但大多數流失了。”陸則起說。萬幸的是,至少四平戲后繼有人了。
而陸則起也在苦尋出路。他說:“藝術必須在‘活態中才能生存,而技藝也只能在生產中保存。四平戲與旅游結合,才是唯一出路。”
他設想在景點內演出,把四平戲與白水洋、鴛鴦溪門票捆綁。“2008年,縣里撥專款15萬元,讓四平戲在白水洋里演出,游客反響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