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強
團體心理輔導作為一種心理輔導方式,在德育與心育的結合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長處,在高校學生工作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實踐證明,團體心理輔導對于提高大學生的交際能力,挖掘大學生的潛能,提高自信心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和程序
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預防性、發展性的工作,利用團體的情境設置出活動課程或內容,用來預防個體在發展階段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所引發的一般性困擾,它的實施對象多是健康人群,是一種協助與服務,屬于教育活動的性質。具體來說,團體輔導的內容可以從資訊交流、學業問題、職業生涯輔導到人際關系、社交技能,甚至個人內在潛能的挖掘;團體的大小則需根據具體的內容和形式,選擇正式的團體或非正式的小團體、社團活動、聯誼會,專題心理培訓團等。
團體心理輔導的特征如下:①團體心理輔導的對象為具有相同問題或在某方面有共同成長意愿的人組成的有共同目標與凝聚力的有序組織;②通過活動的方式給予輔導;③團體心理輔導以人的成長發展為中心,強調助人發展的功能,相信被輔導者的潛能,相信人有能力幫助自己,輔導者所起的作用為助人自助;④團體心理輔導強調團體動力,即團體活動中人際交往與互動對人的影響。
團體心理輔導的程序:①初始階段:相互認識,確定目標;消除阻抗,建立信任;②過渡階段:解決沖突,學習互動;③工作階段:促進凝聚力的形成,共同討論解決問題;④最后階段:對團體交流效果進行鞏固和終結,并對團體心理輔導后的效果進行觀察和評價,團體活動中,鼓勵成員彼此回饋,互相幫助、支持,分享感受,隨時隨地注意使用強化原理強化成員的積極行為。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
社會學家齊美爾認為:“人的社會化是通過人的互動而產生的。各種人際互動形式及其產生的社會關系是構成宏觀社會結構的基本材料”。可見青年要實現自身社會化必須置身于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中。社會交往與人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交往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通過交往進行心靈的溝通,促成相互理解和認同,從而促進人際關系的協調。人際交往還具有心理社會化功能,心理保健功能。正常的人際關系會讓人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促進自身價值的實現。
而通過對一部分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學生都有著強烈的交友和改善人際狀況的愿望,但普遍缺乏社交技巧,如溝通的技巧、傾聽的技巧、拒絕他人的技巧等;在人際認知方面存在著不合理認知,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容易出現自卑、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缺乏人際交往的重要品質,如主動、接納、包容、信任等,甚至還有一小部分的學生極度內向,自我封閉,有社交恐懼癥,這些方面反映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人際交往問題令人擔憂。亦如此狀態如何參與社會競爭,如何去推銷自己、展示自己、找到理想的位置,又如何能面對未來社會生活中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問題呢?因此需要通過團體輔導等形式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水平和能力。
三、如何通過心理輔導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具體做法
首先可以通過大班授課或講座的形式進行一下理論學習。具體包括大學生社會化的意義,人際認知、人際交往的過程、人際吸引的原則等內容。
之后進行小班活動,即心理輔導。活動地點可以在校內,也可以選擇校外較安靜的、安全的風景地。一次活動參加的成員10-40人,分成6-12人的小組活動為宜。在活動前應對參加人員進行有關測驗,對問題較嚴重的同學可進行單獨的心理治療。
具體的活動過程包括5個階段,各階段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具體如下:
(1)導向與暖身階段。預期目標:相互認識、融洽氣氛、增強團體凝聚力。團體活動內容設計:相識活動、四人介紹、八人介紹、記者采訪、棒打薄情郎等。輔助手段:由輔導者說明團體活動的特點,與上課的不同,輔導者角色與教師的區別,學習團體活動目標與規則。
(2)團體形成與接納階段。預期目標:增進認識與情感,建立相互信任與接納的團體氛圍,讓每個人體會被人關注的感覺,增強自信心。活動內容設計:熱座、戴高帽、信任之旅、救生船等。
(3)自我探索與團體分享階段。預期目標:引導成員敞開自我,在分享中了解自己與他人。活動內容設計:我是誰、人際關系中的我、生存選擇等。
(4)問題解決階段。預期目標:集思廣益互助解難,增強成員的自信心,勇于參與。活動內容設計:目光炯炯、腦力激蕩、做自己的主人等。
(5)嘗試新行為階段。預期目標:學習新行為方式并將其帶到日常生活中。活動方式為社交情境訓練與角色扮演活動。活動內容設計:請求與拒絕、優點轟炸、最佳禮儀先生、最佳禮儀小姐評選。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分組討論、角色扮演、行為訓練。在活動開始前宣讀活動目標、協議書,要求團體成員每次活動后寫出活動總結,鞏固活動結果。
實踐證明,通過心理輔導這種形式進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是成功的。參加心理輔導的學生在社交恐懼、社交回避、自信心、社交技巧方面都有較大提高。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改善大學生人際狀況既是保持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然要求,又是大學生踏入社會、適應社會的必備能力。團體心理輔導,不失為一種提高大學生社會心理能力的有效途徑。各高校可根據自己的心理咨詢隊伍狀況和課程安排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大學生成長訓練、生涯設計等課程都可作為培養大學生社會能力的課程,均可借鑒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進行,此研究可推廣至各高校和社會團體開展人際交往咨詢與輔導活動。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