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濤
隨著社會經濟變革發展,傳統的學校音樂理論、音樂教學模式日益顯示出難以適應的狀況舊理論的教與學位置關系、教材的局限性,不再適合時代的發展,也不符合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一款新興的快樂音樂思想,廣泛的受到關注,其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如何將決定著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課的質量,學生的健康水平,能力的培養,是否適應社會的發展以及需要。
快樂音樂是指從情感教學入手,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目標的音樂教育思想,它重視愛的教育、美的教育與音樂所獨具的樂趣,強調學習興趣與創造學習,其根本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快樂的體驗、感受音樂來促進健康,陶冶情操,提高素質。
一、中學音樂教學的現狀
目前中學的音樂教育實施了新課標,突出了知識與技能學習的淡化,進一步明確了學生是主體,把情感體驗放在了比較重要的地位,明確了中學要采取快樂音樂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由于音樂教師長期從事傳統的教學模式,形成了一種定式,加之新課標提出的時間較短,教師還沒有完全消化,所以未能全面的掌握并領會新大綱精神及快樂音樂的內涵,以至一段時間以來在學校里出現了音樂課“越亂越好”、“越鬧越好”“越開心越好”的教學。同時,也有些教師運用了部分快樂音樂的思想,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音樂作品,學生也的確成了主體,但是學生們在沒有較多指導下,進行的音樂學習很局限,現在絕大多數的孩子,對港臺的、流行的音樂非常的感興趣,整堂課都是在欣賞這個歌星出的新專輯,那個歌星出的新專輯,且多數的課如此,這樣學生的對音樂的體驗也只局限在某種程度上,以至于得不到全面的發展,學生也學不到更廣泛的音樂知識,其實這樣并沒有發揮快樂音樂的作用。為此,我想和中學音樂教師們一起探討、理解快樂音樂的含義,并能最終找到一條適合中學音樂教學,合理運用快樂教育,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學模式。
二、快樂音樂的必要性
傳統的音樂教學大綱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只是一個需要教育的客體,只能被動地接受音樂教師的教育培養,這樣就導致了學生主體地位的喪失,自覺性、積極性的泯滅。失去興趣的學習,不能激發與維持學生學習的動機,不能體驗到滿足需要的樂趣,學生也不會進行有效的學習。快樂音樂十分重視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因作用,即主體作用。快樂音樂理論認為,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興趣和動機是構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學生從事音樂學習的基礎、追求目標、個性心理、學習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師只有最大限度適應學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積極地鼓勵、引導學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曾經聽過這樣一節音樂課,教師在教唱《我的中國心》,先花了10分鐘講解樂理知識,然后又花了20分鐘講解作者、作品背景、香港澳門的回歸以及幫助學生理解思想內容,最后只剩下很少的時間學唱歌曲了。這一節課,初看起來似乎內容豐富,知識全面,形式多樣,講解透徹,能較好的體現教師的教授基本功,可是深想一點,就會覺得這堂課似乎成了知道講解課。這樣的課,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更別說從中體會音樂帶來的快樂。音樂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音樂本身的性質與價值。我們的音樂課堂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音樂天堂,解放學生,讓他們在平等、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體驗快樂。在游戲、律動、歌唱、表演中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
三、快樂音樂的可接受性及應用
(1)興趣式教學。心理學角度講,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時的優先注意傾向和從事某種活動時的愛好傾向, 按興趣的起因劃分,可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對事物或活動本身需要而產生興趣,為直接興趣。對事物或活動本身沒有興趣,而對事物或活動結果感到需要,而產生的興趣,為間接興趣。這兩種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與訓練都是必要的,它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和訓練,提高他們學習和訓練的積極性,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直接興趣會使學習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沒有間接興趣,又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目標和恒心。因此,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有機的結合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基于以上我認為,教師應該在上課前幾天,詢問學生的興趣愛好,來選擇上課的內容,或者教師根據學校現有的條件選擇上課的場地,例如:把舞蹈、游戲融入到音樂課上,把各類的樂器請進教室,讓學生親身的體會,直接的接觸。靈活運用電化教育這一先進的教學手段,努力創設形象逼真,色彩鮮艷,動靜結合的教學情景,誘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這樣既可以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學生也樂于接受從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
(2)啟發式教學。中學教學大綱中規定了一些必修的內容于學生來說,枯燥、難學,內容有些深度,想能夠正確掌握有些困難,而且學生也不樂意去學,教師教起來也比較費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可帶有強制性,應該運用啟發式的方法,逐步引導學生,要讓學生自發的、自主的享受音樂的樂趣,自己領會并最終學到知識。例如:我曾聽過《火車開了》這樣一節課,老師把火車拉響汽笛,從遠處開來,又從身邊開過去的聲音錄音,放給學生聽,感受聲音變強又變弱的變化效果,聽完后,老師就問:同學們能聽出聲音的強弱變化嗎?老師帶者殷切期望的目光,帶有啟發鼓勵信任的話語,激起了學生創新的欲望,他們躍躍欲試,想把自己理解和體會表達出來,結果,學生的聲音感覺出奇的好,漸強減弱的變化唱的惟妙惟肖。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學校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刻。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行為與身心發展也隨之改變。學校音樂教育只有順應潮流才能擔當時代賦予的使命,現今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正是處在變革時期,培養學生應具有一定的社會生活要求的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符合時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養、道德情操等。過去的傳統音樂教學理論,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我要學生學”的被動模式,逐漸被學生主動積極的練習,“我要學”的快樂音樂新模式所代替,這對我們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作為音樂教師應在各個方面提高自身能力及修養,逐步適應變化,找到合適的途徑,并最終勝任崗位。音樂本身是快樂的,有吸引力的,通過快樂音樂達到教學目標和任務,貫徹素質教育的思想,使得學生在活躍、愉快的音樂教學中身心得到發展,生活增添色彩。以上是我的一些淺知拙見,我非常希望和中學音樂教師一道,理解快樂音樂的內涵,研究、探討快樂音樂在教學中的應用,更好的發揮快樂音樂的作用,以便完善自身,作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的音樂教師。
(作者單位:長春市第三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