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生
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是大學生實習的高峰期。令許多大學生無法理解甚至難以接受的是,同樣是工作,卻不能獲得工資、工傷待遇以及其他勞動法律、法規所規定的權利。這到底是為什么?
每天照常上班,為何無權獲得勞動報酬
【案例】2014年10月,大四學生小夏經學校安排到一家公司進行專業實習。雖然其每天同正式員工一樣上下班,但公司卻一直沒有向其支付過工資。實習結束時,小夏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未在用工的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與勞動者約定的勞動報酬不明確的,新招用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按照集體合同規定的標準執行;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的,實行同工同酬”,要求公司按照同工同酬支付工資。但公司拒絕了,法院也駁回了其訴訟請求。
【點評】法院的判決并無不當。大學生實習主要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專業實習,即出于教學需要而在用人單位進行社會實踐;另一種是勤工儉學,即利用業余時間在用人單位勤工助學。本案無疑屬于前一種。而在這一種情形中,因為大學生的實習具有培訓性質,是教學的組成部分,決定了不僅其身份仍是學生,不符合勞動法對于勞動者的主體資格要求,且用人單位對其使用也不屬于勞動法意義上的用工,彼此不存在勞動關系。故小夏無權依此為據索要工資。至于有些用人單位愿意提供給實習生一定報酬,也只是一種生活補助或補貼,不能看作是工資。
工作期間受傷,為何無法享受工傷待遇
【案例】小楊是一所理工大學測繪專業的大四學生。2014年10月底,小楊被學校安排到一家地質勘探局進行預崗實習。誰知,僅過去半個月,因為突降大雨,小楊被帶班領導命令快速跑去收拾儀器時,不慎一腳踏空,跌入4米多深的河谷里,不僅花去3萬余元醫療費用,還落下十級傷殘。事后,小楊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要求公司給予工傷待遇,但卻遭到拒絕。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也以不屬于勞動爭議為由不予受理。
【點評】 小楊的確無權享受工傷待遇。《工傷保險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享受工傷醫療待遇。”第六十二條第二款也確實有著上述相應內容,但規定指向的對象只是“職工”。由于實習學生與實習單位之間建立的不是勞動關系,決定了用人單位沒有為實習學生辦理工傷保險的法定義務,實習學生也不具備工傷保險賠償的主體資格。即使出現傷害,實習學生也無權要求實習單位給予工傷保險賠償。但小楊可以要求勘探局承擔一定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工作13個月,為何不能成為公司正式職工
【案例】截至2015年1月15日,大四學生小文利用業余時間在一家公司勤工助學已達13個月。鑒于就業形勢嚴峻,又認為公司是難得的好單位,小文覺得如果能留在公司成為其正式職工,無疑是極佳的選擇。于是,小文誠懇地向公司提出了自己的請求。公司一口回絕。小文遂以公司沒有與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為由,并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的“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堅持認為公司對其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豈料,法院也沒有支持其訴訟請求。
【點評】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關于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也就是說,用人單位不與大學生簽訂勞動合同為我國法律所允許。這自然決定了雖然小文在公司勤工助學的時間超過了一年,但卻不能視為彼此之間訂立了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