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士輩
隨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和“三農”工作的加強,現行財政農業補貼政策如何更好地適應新常態的要求,是擺在財政部門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安徽省明光市的實際,提出個人見解。
一、現行財政農業補貼政策的現狀
國家出臺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對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民農業增產增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我國糧食安全意義重大。但也有以下不足之處:
一是補貼總量不大,缺乏穩定增長機制。像明光市這樣的江淮分水嶺地區,耕地面積本來就很小,人均耕地面積為1至2畝,種植糧食的面積更是有限,每年能夠享受到的糧食直補畝均僅為幾十元,農資綜合補貼也僅為六七十元,而且缺乏穩定增長的機制,糧食直補標準自從政策實施以來,已有十幾年沒有變動了,綜合補貼也幾乎沒動,而同時期我國的物價一路高歌猛進,此時的補貼與彼時的補貼已不能同日而語了。
二是戶均補貼不多,種糧積極性提高乏力。由于戶均耕地不多,補貼項目過少,大多農戶根本不能理解國家補貼政策的重要意義,只是把國家給予的補貼當成可有可無的零花錢,嚴肅的補貼成了人人有份的“胡椒面”,真正把補貼資金投入糧食生產的沒有幾人。這樣的補貼顯然有違制定補貼政策的初衷。
三是補貼對象不定,補貼矛盾增加。由于傳統種植業收益有限,農資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特別是土地二輪承包后,大部分農戶承包耕地規模小,收益有限,他們不愿對農業生產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土地的產出只能維持溫飽,僅靠土地產出要達到小康只是奢談。他們紛紛走出鄉村,走出土地,奔向四面八方,成為日益龐大的候鳥式勞動者。家中的土地扔給老人、婦女耕種,土地對他們來說,也只是一種感情上的寄托。糧補政策對有的人來說,似乎變成了國家發給的福利。但這一點微不足道的“福利”,也成了一些地方矛盾與上訪的隱患。在后農業稅時代,鄉鎮提留、統籌并行,很多人出于不同的心理,將承包土地或拋荒,或轉讓他人耕種,甚至棄之于村集體,明確表示放棄承包權,應上交的農業稅,應負擔的“三提五統”更是無從談起,造成了當時實際存在的上清下不清,鄉鎮、村組負債累累,舉步維艱。中央出臺糧食補貼等惠農政策后,那些當初不盡義務、轉讓土地、放棄承包權的農戶紛紛從外地回來,目的就是要獲得國家糧食補貼,過去十分融洽的鄰里、朋友、親戚關系,因為那點微不足道的補貼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對簿公堂。這一類的事情,在各地普遍存在,經常發生,成為現在鄉村工作矛盾隱患的一部分。
四是補貼工作對象龐大,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由于補貼對象是廣大農民,戶戶有份,大量農民外出務工,造成補貼信息更新不及時,很多資金無法及時兌付,發放不成功,又無法及時聯系更改。加之很多農民文化程度有限,財政補貼“一卡通”對各種補貼項目都標注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他們常常拿著補貼存折跑到財政所,硬說補貼沒有收到,甚至憑空就說補貼得太少,補貼得不夠,問他應該享受哪項補貼,哪項補貼少了,他振振有詞地說:“我怎么知道,我要是知道,還會來問你們嗎?”讓人無可奈何,哭笑不得。常年累月,基層財政部門疲于應付絡繹不絕的農戶補貼資金咨詢,不論工作日,不論休息時,沒完沒了,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嚴重干擾了基層財政工作的正常開展。
五是補貼項目繁多,發放時間不確定。現在涉及到的農業財政補貼項目繁多,僅通過“一卡通”發放的項目就達到45項之多,有很多項目名稱相似,性質相近,例如計劃生育方面的補貼就有七八項。發放時間不穩定,發放周期不固定,所有項目年度終了應該全部發放完畢,但有的項目往往要拖到次年,并且發放時間還不確定,引發農民群眾亂猜臆想,詢問上訪頻繁,造成基層工作的被動。
二、對財政農業補貼政策的幾點建議
一是改革現行農業補貼政策,讓真正從事糧食生產的人收益。對那些已經離開土地,不以土地為生的人,不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取消糧食補貼,重點補貼常年從事糧食生產者。
二是補貼對象向大戶集中。對那些種植糧食面積達到一定規模者進行補貼,這樣可以集中財力,扶持大戶,擴大經營,穩定糧食生產。
三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建成一大批高產穩產農田,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提高土地生產效益。
四是加強農村土地確權,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讓土地向大戶集中,糧食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加大對種糧大戶的扶持力度。同時,保護好轉出土地的農民的切身利益,讓土地成為他們參與市場經營的資本。
五是加強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提高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引導、典型帶動的作用,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組織,共創農業輝煌。現在有一些人打著專業合作社的幌子,要項目,要資金,由于監督不到位,項目立項了,資金撥付了,這些合作社蓋了幾間房,圈了一片地,完事大吉,再也不見生產經營,持續發展。國家的補貼資金落進了一部分人的腰包,補貼政策成了一部分人發家致富的工具,寒了廣大農民的心,國家應該對這部分補貼資金跟蹤問效,加大監督管理力度。
六是積極研究探索財政補貼農業資金發放的新思路、新方法,整合發放項目,簡化發放程序,固定發放時間,提高發放效率。讓財政農業補貼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產生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作者單位:安徽省明光市張八嶺鎮財政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