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黑龍江省蘭西縣承擔了農業部保護性耕作項目,一年來在上級農業、財政部門及相關科研單位的指導下,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項目實施基本情況
(一)實施面積。2014年,蘭西縣政府研究確定項目區建在北安鄉、蘭西鎮、平山鎮、遠大鄉,核心區建在北安鄉雙安村。同時各鄉鎮政府也召開了村民座談會,落實項目用地面積10.2萬畝,并與示范戶簽定了用地合同,明確了項目目標、責任。
(二)實施主體。示范區及示范片由蘭西縣雙安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蘭西縣新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蘭西縣富河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蘭西縣義發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耕種,縣農機局及相關技術部門進行指導。項目實施時全部按照《農業部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要點》、《農業部保護性耕作項目實施規范》及《蘭西縣保護性耕作實施方案》的要求進行耕種,應用秸稈粉碎還田覆蓋、深松整地、等離子體種子處理、免少耕精量播種、藥劑滅草和機械收獲等技術。
(三)采用的技術路線。蘭西縣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主要采用兩種技術路線。
第一種技術路線是:在深松基礎上秸稈覆蓋(秋天)→ 免耕播種(春天)→ 藥劑滅草(春天)→機械收獲(秋天)→ 秸稈粉碎還田(秋天),實施面積43770畝。
第二種技術路線是:采取滅茬深松(秋天)→ 壟上精量播種(春天)→ 藥劑滅草(春天)→機械收獲(秋天)→ 秸稈粉碎還田(秋天),實施面積58230畝。
(四)效益情況。
1.經濟效益。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玉米平均畝增產40公斤,每公斤按1.6元計算,畝可增收64元,減少作業工序3—4次,節約人畜用工40%—50%,每畝可以節約生產費用78元(整地一次30元、趟地兩次30元、運輸秸稈一次18元),每畝共計可節本增收142元。試驗示范10.2萬畝,可節本增效1448.4萬元。
2.社會效益。該技術的實施將替代傳統的生產方式,使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及現代農業方向發展。應用此項技術可減少作業環節,可節省大量勞動力,通過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共轉移勞動力1800多人,實現增收1975萬元左右。
3.生態效益。通過試驗示范保護性耕作技術,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增強作物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減少地表徑流和水分蒸發,緩解水資源緊缺。與傳統耕作相比,可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17%,據農業技術部門測算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三年后,每年增加土壤有機質0.01%。有效地抑制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還可以治理農田揚塵,防治風蝕水蝕,對于保護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項目經驗
(一)納入政府行為。推廣實施一項農機化新技術,政府重視是關鍵,也決定了這項技術能否成功推廣。蘭西縣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落實這項工作,并成立了由主管農業縣長為組長,農業、農機、財政等多部門為成員的領導組織,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二)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農機、農藝等多部門和農作物栽培、土肥、種子、植保等多個技術領域,必須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才能顯示其優越性,發揮新技術高效增產的作用。而 “各自為戰”的工作模式顯然阻礙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為此我們在實施這項技術過程中,緊緊依靠省農委農機局、省農機推廣總站、省農機研究院、省農科院、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科研及業務部門,在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指導和技術把關。
(三)加強合作。雖然說農民是農機新技術的推廣者、使用者,但是農機服務組織在新技術推廣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尤其重要,是決定技術推廣工作成敗的關鍵。為此我們在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時,特別注重發揮以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為主體的示范引導作用,借助他們的經濟實力和對新技術需求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做好技術服務工作。在他們的示范引導下,帶動周圍群眾改變傳統耕作習慣,應用新技術科學種田。
(四)加強技術服務。成立技術服務指導小組,對新型機具進行現場培訓調試、田間技術指導和服務,確保機具在使用中發揮作用。
(五)加強項目管理。項目實施時在資金管理上嚴格按照《農業部財政項目支出管理暫行辦法》的要求執行,按實施進度安排資金,采取專款專用,并由縣財政局負責定期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每一項資金運用都有有效票據。縣農機總站組織技術人員進行數據采集、測試等工作,為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