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達瓦
教學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機的隨時捕捉,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也是一種教育的藝術。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從局部看是細微的,但滴水成河,積沙成塔,一個標點、一句話、一道習題、一個實驗,都能啟發學生情感,啟迪學生思維。
一、通過對古今物理成就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我國古代許多的物理學家,對物理發展有過很大的貢獻,不少研究成果長期居世界領先地位。如指南針的發明與應用,不僅在我國古代軍事、生產、日常生活中起過重要作用,且對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發展都有功績。這充分體現了我們祖先的聰明和才智,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
又如,我國近代著名的力學家、火箭專家錢學森,它所涉及的學術領域十分廣泛,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尤其是對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被稱為“中國的導彈之父”。通過對我國歷史上有關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和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的事實,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責任感,樹立了為民富國強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
二、介紹物理學家事跡,激勵學生勤奮學習
歐姆定律是電學中的重要規律,在講解歐姆定律時,首先向學生介紹德國的物理學家歐姆,得到這個結論是不容易的,經歷了10多年的辛勤勞動,做了大量實驗。同時,介紹學生課后閱讀文章后的“歐姆堅持不懈的精神”,對學生進行教育和激勵。
另外,要結合課本中安排的許多閱讀材料,引導學生談感想、寫小論文,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勤學善思和積極上進的品德。
三、充分挖掘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藝術技巧
物理課文中內涵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過發掘、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發展智力的同時,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質上都能夠得到相應的發展。
在教學中我注意強調德育滲透的三個原則:有意原則、有序原則、有機原則。“有意”:即教材與德育目標的相關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吃透教材,實行德育的目標控制。“有序”:即對教學的德育內容進行系列組合,優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個觀點、一種思想在學生的心靈中逐步培養和建立起來,從而獲得良好的整體效應。“有機”:即選擇好教學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找準某一知識或訓練點為突破口。這樣我們就不是單純的“教書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師”。
四、結合物理理論和規律,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貫穿德育教育體系中科學世界觀的核心內容。物理學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地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教材,闡明物理概念和規律,由此逐漸幫助學生建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例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電磁的統一、原子的正負電荷、光的波和粒的二象性等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物態變化、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原子核的轉變等都是量變引起質變規律的實例;慣性、摩擦力等對人類有有害一面和有意一面,可幫助學生樹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辨證觀點;物體的運動和靜止,使學生初步體會到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觀點;牛頓第二定律表明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密度、電阻、電場強度深刻表明了表面現象和內在本質的關系。通過以上內容,生動形象地對學生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五、重視實驗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許多規律都是從多次實驗中總結出來的,物理學和生產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所以在進行物理實驗時要尊重實事求是的原則,逐漸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比如伽利略之所以著名就是他將物理實驗引入物理研究,對物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教師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實驗有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小組共同實驗培養學生與他人的合作精神,等等。通過以上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態度更加積極,并促進他們積極思考,使他們逐漸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
六、樹立以身作則的原則,對學生逐漸滲透德育教育
古代教育家孔丘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以自身良好的師德教育人,以文明的習慣引導人,嚴謹的作風熏陶人,和藹的態度吸引人,言傳身教,樂為人師。初中生仍處于模仿階段,他們的可塑性很強,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教師的世界觀、品行、生活無不影響著學生,為此教師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傳身教,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堅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創新精神狀態去影響學生。另一方面教師要認真學習《自然辯證法》等哲學著作,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還要研究教學中德育滲透內容、方法和途徑。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課題,需要每一位物理教師深深地思考,在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才能真正達到教書和育人的有機統一。
(作者單位: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