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曉云
信貸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經營中所面臨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也是制約商業銀行建立現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礙。信貸風險成因有外部成因與內部成因。本文主要分析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外部4大成因:政府不當的干預造成信貸風險成因、法治方面缺陷造成信貸風險的成因、社會信用環境惡化造成信貸風險的成因與企業經營不善造成信貸風險的成因。
信貸業務是我們商業銀行獲得營業利潤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引發商業銀行經營風險及導致商業銀行虧損或破產的最重要原因。由于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不良信貸風險在逐步升高,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什么是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用最通俗的話來說,信貸風險就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歸還貸款本息或逾期不歸還而引起商業銀行收益變動或可能造成銀行收益不同程度地損失的現象。
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和變革的時代,擔負著轉軌與改革發展的雙重使命。在這種大變革與大發展的背景下,我們銀行信貸業務也伴隨著社會高速發展而發展。由體制落后與銀行信貸風險防范能力相對薄弱,信貸詐騙案大量出現。貸款詐騙者多是想方設法編造引進資金和項目多種多樣的虛假理由、制造假經濟合同和證明文件、利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保或者以其他方法,騙取銀行貸款。這種行為直接威脅我國商業銀行安全與穩健運行。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只有深入了解與研究信貸這咱風險的成因,才能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加強管理,找到應對信貸風險的對策。信貸風險產生的成因紛繁復雜,本文主要探析商業銀行信貸外部4大風險成因。
政府不當的干預造成信貸風險成因
多少年來,由于舊體制的原故,政府對商業銀行事務不當的干預是比較多的。從商業銀行領導的任命,到貸款與否及數量多少,有的地方領導人都去具體地干預。政府領導人對商業銀行的不當干預的后果有兩方面:第一是打擊了商業銀行按經濟規律自主經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二是在銀行發放信貸過程中,有的地方政府領導人,隨心所欲地使用權力,常常違背經濟規律,人為地破壞了信貸資產的配置最優化,造成不良貸款年年有所增長。
依據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余額增長1023億元,已超過2013年的全年水平。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一份抽樣統計材料,在構成銀行不良資產的原因中,政府計劃與行政干預占30%,政策上要求國有銀行支持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違約的占30%,地方干預占10%,國家安排關、停、并、轉等結構調整的占10%,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原因占20%。由此可以看出,政府部門領導人的過多干預是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形成的主要原故。
很多地方領導干部,為了提升任職期間的政績,他們會想方設法令商業銀行放貸。很多銀行貸款一旦發放出去,商業銀行就無力控制。因為這些貸款項目多是由地方財政支出,而地方財政每年都是非常困難,多在透支,東借西借,只能勉強支付銀行利息,銀行出于終止貸款會得不償失的考慮,只能給企業展期或要求企業資產重組。可見,地方政府官員不當的干預,時常會導致銀行貸出大量不符合規定的貸款,這加大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法治方面的缺陷造成信貸風險的成因
法治對金融業的改革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導、推動和保障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法律建設在金融改革發展中的基礎作用,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治金融體系,規范金融機構和客戶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維護金融市場公平秩序,真正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近20多年來,中國金融法律制度地不斷完善。《中國人民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商業銀行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都已出臺,但仍有一系列與信貸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還尚未問世。重要的問題是,現在有些實施的法律本身內容過于粗放與抽象,難以操作實行,有些子法與國家政策存在著矛盾。由于法治程度低,金融信貸方面出現大量的問題。如企業與個人逃債賴賬、貸款詐騙、金融舞弊、地方干預、無法可依、有法不依,違法不糾等現象嚴重。對于這些現象人們都習以為常,這致使銀行在債權保全工作方面困難重重。
根據世界銀行的一份調查,我國國有企業在破產過程中對債權人保護不夠,債權銀行一般只能回收其3%-15%的債權。經濟糾紛和債權債務民事糾紛案件多如牛毛,經常遇見“起訴不受理,受理不開庭,開庭不宣判,宣判不執行,執行不見效”的現象。由于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債權債務糾紛問題,常常會得不償失,所以,銀行界領導者有時不愿采用這種辦法解決信貸問題。這樣一來,加大了銀行潛在的信貸風險,更加劇了社會信用指數進一步下降,給經濟發展造成混亂。
社會信用環境惡化造成信貸風險的成因
信用,是社會對個體最起碼的道德要求,是每個人具有良好品德的證件和獲得社會承認的入場券。當前,社會上最大的危機是信用危機,信用缺失已經成為阻礙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缺失信用大大提升了所有企業的生產經營的成本,減弱了信用缺失企業的競爭能力。信用缺失擾亂市場秩序,加大了市場失靈的程度。社會信用指數的不斷降低,使企業風險向金融企業轉移,增加金融信貸的風險,形成驚人的內耗與社會問題。
誠信原則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原則,不誠實而沒有信用,我們市場經濟運行就會出現種種混亂。銀行業是用誠信支撐的行業,社會誠信體系不單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生命線,而且也是整個國家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的基本保障。
由于我國法制還不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社會上坑蒙拐騙、欠債不還、金融欺詐的失信現象時有發生。如被告人羅某利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裝備部某農場為其貸款擔保之機,將保證合同書與核保書中的擔保數額1萬元偽造為31萬元后,從中國工商銀行某支行騙得貸款20萬元,騙貸成功后把所騙貸錢款揮霍一空。根據民生銀行的統計:僅在2014年里,民生銀行堵截逾1.3萬件金融欺詐案。
由于缺乏法治、體制落后、一切向錢看和道德底線被突破的原因,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不敢信任,之間喪失了最基本的信任感,形成信任危機,造成經濟運轉要耗費更大的成本,嚴重地影響我國市場經濟健康地發展,也必然嚴重地威脅我國金融信貸安全。
企業經營不善造成信貸風險的成因
我們不少企業技術創新不足,產品落后,缺少高科技含量,人的質素不高,管理混亂,腐敗現象嚴重,這是我們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我們企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是以低技術水平、密集型勞動力、外延擴張為特征。進入21世紀后,發達國家的企業重點研究開發應用了高新技術,全力發展與應用了信息技術、3D與4D打印機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我們在這些技術方面沒有及時跟進,致使企業產品缺乏高科技含量,加上經營不當和混亂,企業信用危機嚴重,乏道德感,靠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及貸款來維持生存了。這樣的企業多是低效益或大虧損,最后出現大量的銀行貸款無能力償還現象。
企業和銀行之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根據美國銀行家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70—90%的問題貸款是由于企業經營原因導致的。對于我國企業來說,這一點就表現得更為突出。企業經營不當與變故,如企業經營戰略失誤、競爭失利導、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層變換、企業股權拆分、轉讓、兼并、并購等,這都將會成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成因
(作者單位:遼寧省錦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遼陽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