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穎
在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與日本侵略者作戰中,涌現出了以英勇頑強作戰聞名于世的“四大名團”,南口保衛戰中的羅芳珪團就是其中之一,他率領軍隊抗擊外侮、寧死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壯舉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壯烈的一頁。
羅芳珪,字建唐(1907—1938年),出生于湖南省衡東縣新塘鎮一家書香門第。他天資聰穎,少年英俊,練就了一身好武藝,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和當時很多熱血青年一樣,羅芳珪向往革命以報效祖國。1925年,他高中畢業后毅然背井離鄉,考入黃埔軍校四期,被分配到步兵科一團七連學習,連長是著名將領陳賡。1926年黃埔畢業后,他懷著滿腔熱情投入到北伐戰爭,先后擔任排長、連長、營長。1934年擢升為十三軍八十九師五二九團團長,軍長為湯恩伯。
1937年7月,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全面展開,7月29日、30日北平、天津相繼失陷,日本又調集重兵南下,妄圖實現南北夾擊、速戰速決、“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如意算盤。為此,7月31日,日軍沿平綏線推進,在昌平集結重兵,準備進攻南口。羅芳珪團奉命搶防南口。南口是平綏線上的重鎮,是冀察和山西的咽喉,南口若失,整個平綏線被日軍打通,山西就保不住了。“南口的得失,其影響于華北與西北的存亡,其關系至深且巨。”所以,防守南口至關重要。羅芳珪帶領全團官兵寫下抗戰決心書,“請纓殺敵”。為了全身心投入戰斗,他把懷有身孕的妻子從軍隊駐地送回了老家。
1937年8月8日晨,南口保衛戰打響。日軍炮火向南口的中國軍隊進行猛烈轟擊,日機輪番轟炸,幾乎每一平方尺的地方都有炮彈落下,五二九團前赴后繼,英勇殺敵,一次次打退日軍進攻。8月10日,日軍向南口發動全面總攻,龍虎臺首當其沖。為減少不必要的傷亡,羅芳珪果斷下令守軍暫時撤退,當日軍剛剛占領龍虎臺,未及站穩之際,羅芳珪又率兵全力反擊,與敵軍展開天崩地裂、神鬼皆驚的肉搏戰。戰斗中,羅芳珪團越戰越勇,直打得日軍抱頭鼠竄。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血戰,日軍被迫丟下大批尸
體,狼狽逃走,五二九團官兵依然斗志昂揚,龍虎臺仍然在我方手中。
8月13日,日軍先用炮火及飛機轟炸,然后又派出戰車向五二九團一營陣地發起猛烈攻擊,羅芳珪團雖然努力抵抗,但步槍、手榴彈都不能打穿戰車,我軍雖有少量戰防炮和山炮,可是沒有破甲彈,無法阻敵。眼見陣地即將被攻破,羅芳珪下令全團官兵戰斗到底,即使剩下一兵一卒都不許撤退,羅芳珪自己更是身先士卒,親臨指揮,與部下成功研究出爆破戰車、破壞其履帶使之難以行進的辦法。日軍戰車被擊毀多輛,動彈不得。等日軍清除了廢戰車,繼續進攻時,早已嚴陣以待的五二九團官兵改變戰術,等戰車經過后,以密集火力,專門攻擊跟在戰車后面的日軍步兵,使其在夾道中難以招架,被打死數百名,剩下的狼狽逃走。
在南口爭奪戰中,羅芳珪團迫使日軍付出了慘重代價,重創了日軍,但是自身也傷亡慘重,形勢嚴峻。在無兵增援的情況下,他們服從上級命令,拼死堅守,羅芳珪親臨戰場指揮戰斗,幾個晝夜沒有休息,他表示,愿與全團官兵一起與陣地共存亡。全團官兵無不激奮,振臂高呼:“誓死不退!”
8月14日,羅芳珪身負重傷,仍大呼殺敵,不下戰場,全團官兵沒有一人退卻,大部分犧牲。重傷的羅芳珪被抬下陣地。第十三軍軍長湯恩伯在給蔣介石的電文中報告說:“此役賴我羅團沉著應戰,官兵奮勇異常,故敵予以重創。”8月27日,南京國民黨中央社對戰況進行了報道,《大公報》記者親臨前線采訪,連續發表戰地通訊,贊揚五二九團英勇殺敵的事跡。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周刊》發表時事短評,高度評價南口保衛戰。羅芳珪團的英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
史料記載,南口戰役自8月8日持續至8月26日,血戰18天。我軍投入兵力6萬人,日軍7.5萬人,中國軍隊以劣勢裝備應戰,戰死官兵9703名、傷23989名,日軍傷亡共15000余人。戰斗極為慘烈,龍虎臺、黃樓院等處的戰斗,更是殺得風云變色,日月無光。
8月26日,南口戰役參戰部隊奉命突圍,羅芳珪團隨后轉戰晉冀豫三省。1938年春,該團參加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羅芳珪在徐州會戰中壯烈殉國,年僅31歲。12天后,他唯一的親生女兒羅本忠在湖南老家降生。1988年,為了教育子孫后代,弘揚愛國軍人抗日功績,羅芳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在整理羅芳珪的遺物時,從他的上衣口袋里發現了一篇詩稿,寫于臺兒莊戰役時,上面寫道:
大敵當前局勢危,男兒報國正當時。
沉舟破釜唯拼搏,縱死沙場志不移。
沒有國來哪有家,憑將碧血染黃沙。
羅芳珪少將短暫的一生,充滿了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情懷和自我犧牲精神。在日寇入侵、國難當頭之際,他挺身而出,轉戰南北,灑盡一腔熱血,其英名將永垂青史。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