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凌杉



伴隨人口老齡化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將城鄉退休老人均納入社會化管理服務有利于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但城鄉老人也存在差異,不能提供一刀切的服務,本文立足于分析退休老人社會化管理服務的差異性,從人口學要素差異、認知與需求差異和社會參與差異三個方面進行實證分析,提出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統籌城鄉發展。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老年人口的社會化管理成為必然趨勢。十八大報告指出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吳中區緊跟時代步伐,將包括被征地農民、居保老人等在內的所有退休老人均納入屬地管理體系中,是健全和完善城鄉一體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中區退休老人社會化管理服務概況
吳中區于2014年提出《關于吳中區城鄉老年居民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實施意見》(吳人社〔2014〕24號),將服務對象由原先的企業退休人員擴大至吳中區城鄉老年居民,具體分為四類:1.按月領取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的企業退休老人(職保老人);2.按月領取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的征地置換城保退休人員(農置城退休人員);3.按月領取征地保養金待遇的被征地農民(第四年齡段被征地農民即老年人員);4.按月領取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的老年居民(居保老人)。吳中區社會化管理服務內容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
社會化保障服務。建立城鄉老年居民基礎臺賬,發放聯系卡,并提供社會保險政策咨詢和信息查詢服務,及時掌握城鄉老年居民生存和流動狀況,并做好其享受社會保險待遇資格認證工作,每年由公安部門在系統中進行核對,存在不符情況時,由村(社區)退管協管員再進行核實。
文體娛樂服務。各村(社區)提供活動場所與器械,組織開展政治文化學習,體育健身及社會公益等活動。
醫療保健服務。了解和掌握老年城鄉居民健康狀況,協助開展健康教育、疾病預防控制和保健工作,定期組織與管理健康體檢。各村(社區)舉辦癌癥預防、老年保健等相關健康講座,村(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免費測血壓、血糖。
特殊群體服務。幫助城鄉老年居民家屬申請喪葬撫恤和遺屬補貼,對特困、高齡、鰥寡、首次重病和病故的城鄉老人進行走訪慰問,各村(社區)開展“夏送清涼”服務,向特困、重病及80歲以上的鰥寡、獨居、殘疾老人發放禮品或慰問金;各村(社區)組織亡故慰問。此外,部分村(社區)創新了服務內容與形式,開展政策規定以外的相關活動,如數字電影等,個別社區運用社會資源開展為老活動,成效明顯。
退休老人社會化管理服務城鄉差異
雖然現行政策將所有城鄉退休老人都納入社會化管理服務中,使城鄉老人均等共享社會服務,但不可忽視的是,城鄉退休老人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本文采用偶遇抽樣和攔截調查方式抽選了400戶老人樣本進行入戶問卷訪問,涵蓋四類受益老人群體,有效問卷395份。現分析如下:
人口學要素差異。調查對象的身體狀況、文化程度和收入情況差異現分析如下:在身體狀況方面,城市老人選擇“健康”的占比47.9%,多于農村老人;農村老人選擇“慢性病”和“重大疾病”的累計占比57.8%,多于城市老人,這說明相比于農村的生活條件,城市老人的生活質量更高,且平時多注重運動和養生,因此身體更健康。在文化程度上,城市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農村老人,文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對公共政策的理解程度和參與社會的層次高低。在收入上,農村老人大多集中在500~999元,這是由于農村老人領取的養老金大多是750元的新農保,城市老人大多集中在2000~2999元,這符合城市企業退休老人的收入水平。
認知與需求差異。根據表1可知,在對社會化管理服務的了解程度上,選擇“比較了解”的居保老人和職保老人分別占比高達40.9%和50.2%,被征地農民僅占五分之一,可見城市老人對政策的理解程度更深。同樣,對自管小組的了解程度也是如此,高達67.2%的被征地農民選擇“完全不知道”,這說明:第一,相同的政策在城市實施的情況比農村到位;第二,農村老人對公共政策的關注度比城市老人低,很多農村老人一輩子都在忙碌家務,由于自身的性格、生活習慣等不太愿意去接觸外人,不能充分理解參與自管小組活動的意義,因此他們往往會認為這些與自己“不相干”的事務,自己沒必要去了解。
表1:四類老人對社會化管理服務及自管小組的了解程度
對社會化管理服務的了解程度 對自管小組的了解程度
比較了解 知道所在小組,認識組長及成員 知道已建立自管小組但具體不清楚 完全不知道 知道這個說法 不知道
居保老人 40.9% 50.0% 18.2% 31.8% 36.4% 22.7%
被征地農民 21.0% 16.8% 16.0% 67.2% 46.2% 32.8%
農置城退休人員 27.9% 34.9% 20.9% 44.2% 48.8% 23.3%
職保老人 50.2% 56.9% 17.1% 26.1% 31.3% 18.5%
免費體檢是城鄉退休老人社會化管理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四類老人對體檢的滿意度情況如表2所示。
表2:四類老人對免費體檢的滿意度
對體檢項目合理性是否滿意
很滿意 一般 不滿意 不清楚
居保老人 50.0% 31.8% 4.5% 13.6%
被征地農民 58.0% 28.6% 5.0% 8.4%
農置城退休人員 55.8% 30.2% 4.7% 9.3%
職保老人 46.4% 34.6% 13.7% 5.2%
滿意度最高的是被征地農民和農置城退休人員,分別占比58%和55.8%,這說明農村老人對政策的滿意度普遍較高,他們之前從未享受過此類服務,因此會很容易滿足,而城市職保老人因為見識更多,他們往往認為現有體檢項目不能充分滿足需求,希望增加胃鏡、CT等項目,而這些體檢項目可能對于農村老人是從未見過的。
社會參與差異。協管員作為專門負責社區(村)退休老人社會化管理服務的專職人員,與老人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表3顯示了四類老人對協管員的態度。根據表3可知,居保老人和職保老人選擇“很熟悉”的分別占比50%和56.9%,比例均過半,而農村老人的占比只有三分之一;此外,只有9.2%的被征地農民“經常咨詢”協管員事情,過半的農民老人選擇了“沒有咨詢過”,這與城市老人存在較明顯的差異性。分析原因主要有:相較于城市而言,農村的條件較差,協管員工作積極性往往不高,且和很多農村老人溝通起來比較困難,故增加了協管員的工作難度,導致其作用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沒有普惠所有老人;職保老人原先在企業和人打交道的機會較多,而農村老人往往較封閉,因此更不會主動咨詢事情。
表3:四類老人是否認識和主動咨詢協管員
是否認識退管協管員 是否會主動向協管員咨詢事情
很熟悉 認識但不熟 不認識 經常咨詢 偶爾咨詢 沒有咨詢過
居保老人 50.0% 31.8% 18.2% 27.3% 45.5% 27.3%
被征地農民 38.7% 31.9% 29.4% 9.2% 35.3% 55.5%
農置城退休人員 39.5% 39.5% 20.9% 20.9% 32.6% 46.5%
職保老人 56.9% 26.5% 16.6% 34.6% 35.1% 30.3%
在對集體活動的需求上,本文對城鄉老人需求分別做了統計。城市老人和農村老人對集體活動、老幼互動游戲和集體祝壽的需求百分比分別為34%和23.3%、17.9%和8.8%、38.3%和21.4%,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老人對集體活動的需求普遍更高,究其原因,村里的老人居住較近,鄰里關系更親密,是“熟人社會”,他們不需要通過集體活動聯絡感情;而城市老人居住較分散,鄰里之間交往也不如村里密切,因此這些老人便希望通過集體活動加強和朋友的交流聯系。老人因為年齡增加往往會產生一定的孤獨感,這就導致他們對集體活動的需求增多,比如集體燒香、跳廣場舞等。參加集體活動有助于加強老人與社會的關聯,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他們越來越希望和自己的老年朋友呆在一起,熱鬧地度過晚年生活。
完善城鄉統籌的社會化管理服務的相關對策
針對城鄉不同特點,分類指導。雖然吳中區目前將城鄉退管服務均納入其中,但社區和村的經濟發展狀況、風土人情、老人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比如一些村依靠集體經濟發展比社區好;村里老人不能接受參與文體活動,只愿種菜和打麻將,娛樂活動少。針對這種情況,對村和社區應深入走訪調查,發現其不同之處,分類管理,以增強工作的精細化程度和可操作性。比如在經濟實力雄厚和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村(社區),鼓勵開展文體娛樂活動;在一些相對原始的、有種地條件的村里,鼓勵老人在自己門前的空地種蔬菜,滿足農村老人自娛自樂的需求;在文化程度普遍較高的社區,鼓勵老人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社區撥款邀請老師教書法、樂器等,豐富老人精神生活。
倡導突出重點,城鄉工作取長補短。在相關部門的工作上,不能城鄉一刀切,要對弱勢區域和落后的村(社區)實施重點幫扶。一方面鼓勵“明星社區”和“典型示范村”加快發展步伐,帶動其他地方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有重點地扶持落后地方。對于一些居民(村民)較多、片區較大的村(社區),社會化管理實施較困難,可以采取“屬地問責”的網格化管理,定期走訪慰問,在每月例會上匯總情況,解決老人困難;在資金來源上,街道撥款,增加財力,重點面向經濟條件落后的村(社區),調動其積極性。同時,不同社區(村)之間經常探討工作方法,邀請退管工作做得較好的地方分享經驗,取長補短。
整合社會資源,統籌城鄉發展。根據調查,36.8%的協管員認為目前存在資源整合能力差的問題,因此要積極整合吳中區各村和社區的人力資源和環境資源,距離近的村(社區)資源共享,比如有的社區擁有較為完善的大型書場,各社區加強聯系交流,保持信息對稱,周邊社區內的老人可前往聽書等。除此之外,整合社會資源也很重要,村(社區)真正發揮媒介的作用,作為連接老人和社會的橋梁,將社會上的有益資源引入村(社區)造福老人,將老人的需求反饋社會,社會提供人力、部分財力和平臺,進而使老人需求得以滿足,統籌城鄉協調,共同發展。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社會學院)